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城“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延又重中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城“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延又重中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摘编自传宗文《宋代的革市镇》
材料二 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在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小尧舜”。世宗时,承平日久,一些猛安谋克(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之民逐渐染上“骄纵奢侈”之风。世宗“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自大定四年起下令以女真字译经史,陆续译出《贞观政要)《史记》、《西汉书》、《易》、《孟子》等多部古书,并下诏“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真字经史然后承袭”。与此同时,世宗兴女真字学校,并选优秀生百人至京师,习作诗、策;至大定十三年,有二十七人科举及第,成为第一批女真学进士。在对太子及诸王的教导中,世宗要求“无忘祖宗纯厚之风”,认为不通晓女真语“是忘本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金朝)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铁元,非偶然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兴学举措的积极作用。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在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小尧舜”。世宗时,承平日久,一些猛安谋克(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之民逐渐染上“骄纵奢侈”之风。世宗“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自大定四年起下令以女真字译经史,陆续译出《贞观政要)《史记》、《西汉书》、《易》、《孟子》等多部古书,并下诏“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真字经史然后承袭”。与此同时,世宗兴女真字学校,并选优秀生百人至京师,习作诗、策;至大定十三年,有二十七人科举及第,成为第一批女真学进士。在对太子及诸王的教导中,世宗要求“无忘祖宗纯厚之风”,认为不通晓女真语“是忘本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金朝)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铁元,非偶然也。”
——摘编自吴凤霞《金代兴学与教育发展》等
(1)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的兴学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兴学举措的积极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佑,以门荫入仕,累迁至宰相。为官期间,其选贤用能,整顿吏治,革除苛捐杂税,救济灾民。杜佑晚年四次上表辞官,终获宪宗批准,病逝追赠太傅,谥“安简”——“宽容平和日安”,“平易不訾曰简”。政事之余,杜佑“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只散见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为此,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倾30余载撰成《通典》,全书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子日,以朝代为序专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通典》将“食货”置于首位,提出教化之本在于足衣食;屏弃传统史书中五行、符瑞等内容;提出商鞅废井田既使得“国富兵强”、又导致土地兼并等见解。该书为士君子所称,大行于时。(四库全书总日》称其“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治史的特点。
材料 杜佑,以门荫入仕,累迁至宰相。为官期间,其选贤用能,整顿吏治,革除苛捐杂税,救济灾民。杜佑晚年四次上表辞官,终获宪宗批准,病逝追赠太傅,谥“安简”——“宽容平和日安”,“平易不訾曰简”。政事之余,杜佑“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只散见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为此,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倾30余载撰成《通典》,全书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子日,以朝代为序专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通典》将“食货”置于首位,提出教化之本在于足衣食;屏弃传统史书中五行、符瑞等内容;提出商鞅废井田既使得“国富兵强”、又导致土地兼并等见解。该书为士君子所称,大行于时。(四库全书总日》称其“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学”。
——据《新唐书杜佑传》等
(1)根据材料,指出杜佑获封“安简”道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治史的特点。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依据材料中观点(任意点或整体),自拟论剧,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不能照抄材料,表述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单选题- (共13题)
5.
梭伦改革后,庇西特拉图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积极发展工商业,坚决镇压氏族贵族,并将逃亡贵族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由此可见
A.中断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 |
B.解决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C.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
D.成为了僭主政治的始作俑者 |
6.
公元前133年,罗马《森普罗尼乌斯农地法》规定:租借国家土地每家不能超过1000尤格(约250公顷),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租借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土地租借权可以继承但不得让渡他人。这法律
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
B.违背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
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
D.确保了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 |
7.
在罗马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城市庇护制(被庇护地区利益受到损害时,庇护人提供帮助,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庇护人多为罗马贵族)发展起来。进人帝国后,意大利和各行省的木地精英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庇护人。这变化反映了罗马
A.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
B.公民法进一步完善 |
C.统治基础相应扩大 |
D.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
8.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的市舶条例中写道:“市舶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咱每这田地无用的伞磨合罗、磁器、家什、帘子,这般与了,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其中体现的市舶通商原则
A.反映了当时落后的物物交换观念 |
B.顺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
C.说明元政府对商业采取抑制政策 |
D.有利于促进内外贸易的发展 |
9.
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把田,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
A.增加国家的土地税人 |
B.维护宗法关系以稳固秩序 |
C.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 |
D.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 |
10.
明清时期,佃农向地主纳租的方式逐渐由分成租转向定额租。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往往干预监控生产过程;采用定额租制后,逐渐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同,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所减弱 |
B.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C.佃农成为国家赋税的基础 |
D.租佃制下地主的剥削加刚 |
11.
两广地区出土的先秦青铜鼎以“越式鼎”为主。“越式鼎”造型简朴,铸工较粗,器身大多光素无纹饰;出土时,外底部大多有烟贫(烟凝积成的黑灰)。随葬的鼎数不一,没有定的规律。这表明先秦时期两广地区
A.农业生产落后 |
B.青铜从铸造注重实用功能 |
C.贫富差距悬殊 |
D.尚未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 |
13.
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由此可见,当时
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 |
B.贵族阶层瓦解 |
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 |
D.商品经济发达 |
14.
秦代,官营生产的铁农具除供应官府所需和借予平民使用外,也向民间售卖。前二者属官农具范畴,需刻上所在官署的标记:后者直接卖予平民,不需刻上标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官营手工业缺乏统标准 |
B.盐铁官营政策开始推行 |
C.政府对小农生产予以扶持 |
D.私营手工生产尚未兴起 |
15.
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带。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人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
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
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
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
16.
普罗塔拉说:你可以拒绝你不喜欢的职业,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不允许任何人拒绝德行,拒绝了德行就是拒绝人性;这种德行并非天生的或自然而然拥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获得的。这种理念
A.抨击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 |
B.冲击了传统贵族的价值取向 |
C.凸显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 |
D.摆脱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桎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