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卷及答案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22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3.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2.单选题(共25题)

4.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5.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随后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又规定“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
A.万民法不断适应帝国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B.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C.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
D.自由正义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了体现
6.
(题文)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C.确保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D.为保证三权分立机制的有效运转
7.
与《权利法案》相比较,过去的文件是贵族或议会“呈请”,国王“恩准”;光荣革命调换了双方的位置,议会形成法案,要求国王服从。这说明光荣革命使英国确立了
A.人民主权
B.议会主权
C.贵族寡头政治
D.代议制民主
8.
“—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俾斯麦的话说明了
A.徳国是一个政治上专制色彩浓厚的国家
B.以社会福利促进社会控制
C.国家统治政权才能制止社会混乱
D.社会福利有制约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
9.
一位历史学家曾对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清教徒标准,从而对人民大众失去了号召力;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运动D.新文化运动
10.
据国民政府的官方统计,某年全国的“反动刊物“比上一年年增加了90%,其中共产党的刊物占54%。“某年”共产党的刊物宣传的主题应该是
A.发动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B.领导根据地军民的土地革命
C.宣传敌后游击战和持久抗战
D.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11.
据统计,从被日本侵占的各大城市中迁出的民族企业约455家,按行业分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工业等,内迁技术工人达12182人。民族企业内迁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在于
A.为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膨胀奠定了基础
B.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C.打击了日本经济侵略,加剧日本经济危机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2.
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冬宫,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阿芙乐尔”号战舰鸣响了进攻的号炮;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殿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775年北美的波士顿
C.1789年法国的巴黎
D.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13.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 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14.
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15.
1954年,新中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主要表明
A.“三大改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B.建国初中国并未重视市场机制
C.新中国“一五”计划效仿苏联体制D.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宪法的认可
16.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
17.
某校文科班同学围绕“二战后初期的美欧关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题举行了一次讨论,有同学将讨论情况进行了记录整理。其中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马歇尔计划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两极格局的确立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8.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
D.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19.
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而赞成第一种说法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较多。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A.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增强B.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得到公认
C.各种政治力量正在分化组合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渐丧失
20.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21.
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A.受到了各国的联合打压B.深受广大殖民地的抗争
C.敢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D.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22.
“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山西铁路沿钱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材料主要反映出铁路的修建
A.改变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布局
B.促进了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
C.瓦解了自然经济
D.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23.
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
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4.
《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25.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环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体现了
A.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
C.人民主权
D.三权分立
26.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2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⑤
D.③④⑤
28.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宜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材料说明
A.孙中山已有“五族共和”的思想
B.“排满”始终是民族主义的核心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认识较混乱
D.孙中山将民族平等与反专制结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