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广州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世界接触的前沿,也是西方医学最早输入和最先繁荣的城市。早在1835年广州就有了传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1838年“中国医学传教学会”在广州组成。……1846年美国医生伯驾引入乙酰麻醉法在教会医院第一次试用,使医院在实施外科手术上有重大进步并保持技术优势。1920年以后,广州的公共卫生和预防疾病运动全面发展。
——摘编自《中国医学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广州近代医疗事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广州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世界接触的前沿,也是西方医学最早输入和最先繁荣的城市。早在1835年广州就有了传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1838年“中国医学传教学会”在广州组成。……1846年美国医生伯驾引入乙酰麻醉法在教会医院第一次试用,使医院在实施外科手术上有重大进步并保持技术优势。1920年以后,广州的公共卫生和预防疾病运动全面发展。
——摘编自《中国医学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广州近代医疗事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3.单选题- (共9题)
4.
《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近代某一重大战争之后)原本人文荟萃、富庶繁荣的华东、华中地区在连年征战中饱受摧残。为此,清朝的封疆大吏们一面计划将被驱逐的地主发还原籍,重新课征土地税。据此判断,该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八国联军侵华 |
5.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颁行。相反,英国人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突破了国人夷夏之防的观念 |
B.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C.未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
D.推动国人了解近代法治观 |
6.
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清代200余年的外贸路线。这反映出晋商
A.迫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主要业务是经营对外贸易 |
C.具有逐利与进取的双重品格 |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8.
近代中国驻外公使郭嵩焘(1818—1891)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郭嵩焘此论
A.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 |
B.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C.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
D.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
9.
20世纪20年代,研究五四运动的文章较少,到30年代中期,学术界把五四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促使人们对“五四精神”进行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背景是
A.学术界引入科学社会主义 |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
C.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 |
D.中共批判国民政府投降情绪 |
10.
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
A.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 |
B.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 |
C.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 |
D.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 |
11.
1903年,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写道:“麦喀士(社会主义鼻祖,德国人)之学理,实为变私财以作公财之一阶梯而颂扬之》”材料表明
A.梁启超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理念有所转变 |
B.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使知识分子大受鼓舞 |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D.梁启超希望学习德国建立近代社会保障体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