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曾经在四个层面上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政治层面——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社会层面——劳动与性别分工体系的形成;文化层面——宗教的衰落以及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取向。
——摘编自(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材料 英国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曾经在四个层面上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政治层面——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社会层面——劳动与性别分工体系的形成;文化层面——宗教的衰落以及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取向。
——摘编自(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而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而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3.单选题- (共24题)
4.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内阁 |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5.
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日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这表明美国
A.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
B.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 |
C.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
D.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 |
6.
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
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
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8.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
B.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
C.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
D.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
9.
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 B.同文馆 |
C.军机处 | D.外务部 |
10.
“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
B.《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
C.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
D.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
1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
C.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
12.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 |
B.海关管理权 |
C.片面最惠国待遇 |
D.领事裁判权 |
13.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资政新篇》
A.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
B.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
D.在当时有实施的可能性 |
14.
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营私、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晚清学者在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这种差别说明近代中国
A.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
B.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 |
C.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 |
D.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 |
15.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A.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
16.
1937年1月,美国《生活》杂志上刊登了一幅***的头像照片,标题是《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这幅照片的作者是美国记者斯诺,几个月前他刚完成在陕北“匪区”的探险。斯诺的这次“探险”
A.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人 |
B.揭露了日本企图全面侵华的野心 |
C.让世界人民了解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
D.有助于推动中国内战局面的结束 |
17.
在明朝,粮食的主要产地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但江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本地需要,以至于“吴中等地,全恃湖广、江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城市居民的迅速增加 |
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
D.重农抑商事实上的松弛 |
18.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19.
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
B.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
C.启蒙运动的兴起 |
D.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
20.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
21.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22.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
23.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
24.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
B.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
C.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
D.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
25.
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
B.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
C.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
D.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
26.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
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
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
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