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渙散数十万黔首,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已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编者按: 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静生: “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材料三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材料一 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渙散数十万黔首,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已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编者按: 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静生: “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材料三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材料 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兰芳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首创京剧唱腔南都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
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广大地区,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抗金兵》和《生死恨》…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毅然告别了舞台,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61年病逝于北京。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梅兰芳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梅兰芳一生所作的重要贡献。在他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兰芳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首创京剧唱腔南都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
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广大地区,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抗金兵》和《生死恨》…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毅然告别了舞台,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61年病逝于北京。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梅兰芳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梅兰芳一生所作的重要贡献。在他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2.单选题- (共6题)
5.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6.
1798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结婚及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下列有关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着明显区别 |
B.针对建国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而提出 |
C.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 |
D.第一时间被采纳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7.
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到,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被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
B.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
C.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
D.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
8.
2006年5月英国《卫报》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形成“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的关键是
A.苏东国家转向市场经济 | B.国际组织促进交流合作 |
C.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 D.美国实施单极世界战略 |
9.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