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1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2018年1月14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
记述
出处
“日军发言人指出,南京政府将这场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明显为了恶化局势。既然南京政府采取敌对手段,那么中国中央政府就需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任。”
1937年7月12日,《纽约时报》《日军谴责南京政府》的报道
日本“政商界领袖支持内在中国的举动。日本官员坚持认为,和平有赖于南京同意在华北地区达成和平协议”。
1937年7月13日,《纽约时报》
日本人在广播中说,中日之间的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是由国民党推行的反日政策和中国人民统一意下培育出的反日情绪。
1937年8月1日,《纽约时报》
 
A.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
B.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
C.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
D.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客观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做了关于殖民主义的真理性的判断: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此理论历史学家有如下观点:第一,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破坏是本质的,实在的,长远的和多重的。第二,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重建是现象的,被动的和想象的。
将以上理论与历史事实进行比照,说说你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可对其中任意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进行阐释,另有观点亦可,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们带着各自的纪年方式和时间体系参与全球化,对相互交流和沟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对历法进行改革,使日期计算恢复正常,也更加精确。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逐渐成为一部绝对的天主教历法,但新教国家出于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长期抵制格列高利历。由于旧历法给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增添了麻烦,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19世纪末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1884年,由英美两国主导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到20世纪上半期都已接受时区体系,同时很多“地方性”的时间体系和规则也依然盛行。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之下,旧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之后,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以图将清统治者与华夏民族区分开来。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新建的民国政府还通过对各种新式节日的庆祝,来显现现实政治权威。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纪年和时间体系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背景和影响。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

2.单选题(共11题)

5.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这主要说明
A.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
B.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
C.雅典公民的素质有限
D.城邦是民主政治基础
6.
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
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D.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7.
十七世纪,一群清教徒移民北美,他们的领袖约翰·温斯洛普说:“我们必须想到,我们要做山上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他们的后裔所建造的“山上之城”(出自《圣经》,意思是为万众敬仰)
①以创立新制度、传播新文明为己任
②以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为原则
③以保障天赋人权为出发点
④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描绘的理性王国为蓝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9.
它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材料中的“它”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D.直接推动了渡江战役的实施
10.
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超级大国的诞生和冷战的爆发,强大的历史压力和规范性就不会诞生,欧洲的旧秩序将不会被突破,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也就只能还是一个梦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欧关系趋向紧张
B.美苏冷战促进欧洲一体化
C.美国冷战战略受挫
D.美苏帮助欧洲实现一体化
11.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12.
(题文)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13.
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14.
如图所示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三幅画共同体现了
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
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15.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