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崇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08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2)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共13题)

4.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5.
《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为补充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相矛盾
6.
关于国民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起的标志是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
B.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C.革命阵营内隐藏着重要危机
D.彻底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
关于井冈山的斗争,叙述正确的是
A.打响了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1931年在井冈山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执行了一系列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路线
8.
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是相持阶段的重要战役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10.
下图是清道光帝给谈判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对这一谕旨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谈判结果导致香港完全沦为殖民地
D.内容中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11.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2.
下表为抗战期间我国部分地区新设高校分布情况,其主要作用是
所属地区
四川
西康
贵州
云南
广西
陕西
甘肃
新疆
增设数量
17
1
3
2
3
10
1
1
 
A. 提升西部科研水平
B. 保存国内教育资源
C. 防止教育质量下滑
D.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13.
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B.当地人民观念守旧
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14.
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
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16.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