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07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在秦汉、宋明、清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其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图中A点至b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2.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经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加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材料二:《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影响。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在“电力的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回答科技成果从发明到运用有什么特点?这些成果的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单选题(共14题)

4.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6.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7.
“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使每个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是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为其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为严重的滥用。”这段论述出自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8.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人身自由
B.思想自由
C.推翻专制
D.主权在民
9.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主要表达了作者
A.呼唤个人和社会的解放
B.倡导宗教面前人神平等
C.歌颂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D.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0.
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阶层比较保守
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11.
教堂建筑广泛散布于欧洲各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一改中世纪时期的尖顶设计为大圆顶设计。某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教堂的大圆顶是真正的球面型,有两块半圆形的壳型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加以加固,这个圆顶的设计者是
A.布鲁内列斯奇
B.乔治·瓦萨里
C.米开朗基罗
D.拉斐尔
12.
1933年2月鲁迅先生在杂文《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下列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A.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是消极的
B.指南针的西传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中国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D.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13.
中国古代有一朝代在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如“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该朝代的“新气象”还有(   )
A.转轮排字盘的发明和使用B.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
C.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D.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
14.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牛顿:“其实在您的时代,阁下的思想和创造力已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使在今天,您的诸多创见仍指引着物理学的发展。虽然在我们的追根究底之下,这些观念必须以其他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来取代。”对上述相关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牛顿的“思想和创造力”为启蒙运动产生提供了基础
②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③相对论是“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
④爱因斯坦对牛顿评价比较客观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16.
19世纪末以来,在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与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用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论的主要作用是
A.逐步深化了中国人对于民主观念的理解
B.使中国人民逐步明确了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C.弥补了民主政治体制的缺陷
D.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想的残余
17.
新文化思想家们认为,只有人性、思想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现化化才有希望。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旧的思想、道德、文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极大批判。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B.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C.冲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意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