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02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商鞅变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分别指出上述“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
   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材料一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材料二“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

——《王安石政略》序

材料三2016年“五一”小长假,新名词“中国大妈”火了。在华尔街大鳄狂抛黄金之后,忽然杀出一群“中国大妈",他们抛多少,大妈们就买多少,似有扭转世界黄金市场狂跌之势。据统计,金价下跌以来l0天内,大陆投资人“鲸吞”了实物黄金300吨。多空大战中。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高盛集团率先举手投降。……不少大妈称购买黄金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便宜,二是保值。

——《世界周刊》

材料四勃烈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
7.8%
8.5%
1971-1975
5.7%
7.4%
1976
4.3%
4.4%
 
(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与墨子在理财观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根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如何理解“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试简析其新法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上大量的白银流人中国最早在何时通过哪种渠道进行的,并指出其带来的影响?“中国大妈”能“鲸吞”实物黄金300吨得益于哪些因素?依据材料四从中总结前苏联改革中的弊端。综合以上材料,概述给你带来的启示。

2.单选题(共12题)

3.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C.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D.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
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己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A.对立统一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D.继承和发展
5.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
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7.
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A.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
B.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D.为隋唐的大一统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
9.
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B.儒家文明影响到鲜卑族的习俗
C.鲜卑文明融入汉族社会生活
D.北魏实行均田制,国力强盛
10.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1.
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12.
在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C.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俄国的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3.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礼乐制度崩溃
14.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③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3.选择题(共1题)

15.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以及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有关.为了通过实验探究蒸发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三组实验,每组实验中分别滴在两块玻璃板上的酒精质量相等.请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回答问题:

根据丙组实验可以判定,当液体的表面积、{#blank#}1{#/blank#}相同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blank#}2{#/blank#}有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