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4题)
2.简答题- (共1题)
5.
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历了从“产生”到“创新”的过程,请指出“造纸术”和“印刷术”“创新”的表现。着重说明了中国两大发明传到西方后发挥了何重要作用?
(2)“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理论创新和宣传的特点。列举体现这一特点的康有为的两部著作。康有为学习西方的何种政治制度?
(3)17世纪80年代,近代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是什么?20世纪初,物理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主要成果有哪些?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历了从“产生”到“创新”的过程,请指出“造纸术”和“印刷术”“创新”的表现。着重说明了中国两大发明传到西方后发挥了何重要作用?
(2)“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理论创新和宣传的特点。列举体现这一特点的康有为的两部著作。康有为学习西方的何种政治制度?
(3)17世纪80年代,近代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是什么?20世纪初,物理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主要成果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共1题)
6.
近代中国自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就必须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但在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民族固有地位”?为“振兴中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2)据材料二,指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在井冈山时期和抗日时期提出了哪些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3)据材料三,指出“发展”的含义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就必须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但在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三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民族固有地位”?为“振兴中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2)据材料二,指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在井冈山时期和抗日时期提出了哪些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3)据材料三,指出“发展”的含义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
4.单选题- (共22题)
7.
《能源帝国》中写道: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蓄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这主要得益于
A.瓦特改良蒸汽机 |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
C.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
D.飞机和轮船的出现 |
8.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是指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9.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论述:“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材料中“防止滥用权力”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 |
B.社会契约 |
C.自由平等 |
D.分权与制衡 |
10.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这一看法
A.揭示了人性本恶 | B.揭露了商业社会的弊端 |
C.强调了道德标准 | D.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11.
“当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共同体,称之为‘国家或政治体’”。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应是
A.苏格拉底 |
B.马丁•路德 |
C.康德 |
D.卢梭 |
12.
“进步的观念在18世纪的思想革命中是突出的。……哲学家们勇敢地批评国家、社会和教会,并指出通向新的人间天堂的道路。”这里的“思想革命”是指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14.
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发展 |
B.造纸术的改进 |
C.科举制的盛行 |
D.印刷术的革新 |
15.
一位南宋书生好做“摘抄”,每当他看到妙语佳句时,总喜欢摘抄下来。在他的“摘抄本”中不可能收录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6.
20世纪初,物理学界思想异常活跃,许多新现象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冲破原有经典理论的框架,建立新的理论。下图所示的新理论应为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
B.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
17.
水平伸开的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一个铅球,布面就会弯曲了,这时再放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弯曲的现象。材料所描述的理论


A.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
B.推动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
C.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
D.准确预见海王星的存在 |
18.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
C.达尔文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
19.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评价道:他所宣扬的儒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而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一种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故又称“新学”。这里的“他”应是
A.魏源 |
B.洪秀全 |
C.康有为 |
D.李大钊 |
20.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⑤ |
D.③④⑤ |
21.
“该书被梁启超誉为‘经世’著作,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参考书,书中主要包含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被人誉为‘百科全书’,该著作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师夷长技以制强 |
C.变法图存 |
D.倡导君主立宪制 |
22.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A.民主革命 |
B.五四运动 |
C.社会主义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23.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输入,一些有识之士首先作出积极的反映,林则徐、魏源、洪仁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西方文化的进步性,主张学习。下列文献中属于上述表现的是
①《四洲志》
②《海国图志》
③《资政新篇》
④《变法通议》
①《四洲志》
②《海国图志》
③《资政新篇》
④《变法通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4.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A.解决民生问题 |
B.废除封建剥削 |
C.实行土地国有 |
D.践行社会主义 |
26.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孙中山的这一“办法”是指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B.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D.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
27.
***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讲道:“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以上内容体现在下列哪一著作中
A.![]() | B.![]() | C.![]() | D.![]() |
28.
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罪名 | 杀人罪 | 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 | 伪造文书 |
赦免价 | 8个金币 | 6个金币 | 7个金币 |
A.信仰得救 |
B.先定论 |
C.教众平等 |
D.教随国定 |
5.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4道)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