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单选题- (共29题)
2.
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
8.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
A.北京、南京、上海 |
B.南京、上海、北京 |
C.北京、上海、南京 |
D.上海、南京、北京 |
9.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苏德战争爆发 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④珍珠港事件 ⑤《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A.②①③④⑤ | B.②③①④⑤ |
C.②①④③⑤ | D.②③④①⑤ |
10.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 |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
11.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12.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材料表明
A.“不做亡国之君”是光绪变法的初衷 |
B.朝野上下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
C.振兴农工商业是变法的核心 |
D.变法的指导思想与洋务运动相同 |
13.
《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
C.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
D.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
14.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猎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C.“殖产兴业” |
D.“文明开化” |
15.
在议论变法时,宋神宗曾说:“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体现了宋神宗
A.同意废止王安石的新法 |
B.对变法没有明确的态度 |
C.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 |
D.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 |
17.
(题文)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
B.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
C.中下级武士已演化成资产阶级 |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
18.
(题文)假如约翰是一位俄国农民,在1880年他40岁时有可能经历的是
A.由于“二一九法令”的颁布,获得大片土地,过着幸福生活 |
B.在法院里看到律师的辩护,陪审团参加审判 |
C.在街头听取赫尔岑等知识分子宣传,要求拥护亚历山大二世 |
D.参加农民暴动,并迫使沙皇政府作出让步 |
19.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21.
穆罕默德•阿里将没收的包税地的一半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这种做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消灭了残余的马木鲁克势力 |
C.扩大了统治基础 | D.增加了赋税收入 |
22.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不同是
A.引进和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
B.控制本国大部分近代工业 |
C.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 |
D.重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 |
24.
资本主义文明在对封建文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客观推动落后地区被迫不断的变革进步。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具体表现是:①创办近代工厂
②改革行政制度 ③进行司法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②改革行政制度 ③进行司法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5.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
C.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
26.
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
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
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 |
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 |
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
27.
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 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凡尔登战役 | B.马恩河战役 |
C.索姆河战役 | D.库尔斯克战役 |
29.
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