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成都七中高三第三次10月文综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96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份比例 图2.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份比例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图1到图2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受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编制的呼声日高,“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的》的颁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
4.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台湾郑克壤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克壤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
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促成康熙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名为“施侯租田园”。后世对于施琅的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

——据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后世评价不高的原因。

3.单选题(共9题)

5.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6.
清朝咸丰年间,朝廷极力向晋商摊派捐输,并给与捐输的晋商虚职官衔。如1851年,榆次晋商常怿通过捐输获得“诰封武德佐骑尉从五品武官散阶”。之后,常家捐输频繁,朝廷封赏不断。这种做法旨在
A. 弥补清政府的国库亏空
B. 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C. 开展自强运动增强国力
D. 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7.
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
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D.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
8.
下表反映了美国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3
5.5%
47.2%
48.3%
1963—1967
3.3%
43.5%
53.2%
 
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C.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9.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精料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10.
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
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
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
11.
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记载,“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现象
A.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衰落
B. 导致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 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12.
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
A.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13.
严复晚年曾劝谕青年留学生:“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这反映出晚年严复
A.主张传播实业救国思想
B.认清了近代科学的本质
C.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
D.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