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49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社会济贫问题上,宋朝于1057年颁布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1257年,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至于漏泽园,由政府提供公地,“埋葬无主死人”。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盖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同行会的互助互济的方式来解决,国家并未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该法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济贫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救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并简评英国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3.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单选题(共22题)

4.
下列为晋至宋南北方户口变化统计表(单位:万户),从中可以看出
时间
地区
晋太康元年
(280年)
唐天宝元年
(742年)
宋元丰三年
(1080年)
北方
149
493
459
南方
65
257
830
 
①南北方人口持续增长
②人口总体成增长态势
③南方人口增长率超北方
④北方人口总数超过南方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5.
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儒家的民本思想理念受到重视
B.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C.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D.农业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6.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7.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此书的是
A.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C.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
D.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8.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9.
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购买赎罪券就不需要痛悔的人,宣传的不是基督教的道理……每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应完全赦免惩罚和罪责。”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C.否定教会的权威
D.传播无神论思想
10.
2013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1.
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12.
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文艺复兴开阔了人们视野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13.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②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毫无史料价值 ③话本还需结合其他史料印证 ④话本反映出部分百姓对募役法比较反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
②关注民生
③国富兵强
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
“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    )
A.定期考核官员B.严格“恩荫”制C.改革贡举制D.慎选地方官吏
17.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18.
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
B.改革使俄国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C.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
D.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19.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20.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变法措施中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无关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重农抑商
C.为田开阡陌封疆D.奖励耕织
21.
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2.
“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
C.《权利法案》
D.《至尊法案》
23.
准确的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下列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马丁·路德在①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B.加尔文在②提出“先定论”
C.彼特拉克在③发表《歌集》
D.卢梭在④宣传社会契约论
24.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25.
“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1。”这些数据表明
A.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
B.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
C.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
D.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3.选择题(共2题)

26.

已知函数 y=(m2+m)xm2-2m+2

27.

已知函数 y=(m2+m)xm2-2m+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