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9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以管理海外商人来宋贸易及宋朝商人出海等事务。市舶司自建立以来,初无一定成法,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上下其手,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1080年,宋神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实行“禁榷”政策,即规定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销利厚的香药等。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铜钱、铜器、马匹、武器、书籍的出口。但是,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的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定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自1651年12月1日起,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与愤怒。19世纪后,《航海条例》逐渐阻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1854年,航海条例》寿终正寝。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在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其实施背景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并分析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宣称: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人喊道:“到西方去!”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一—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述现象。(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年,重新烦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报椐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4题)

4.
占卜与风水在中国起源很早,但在民间广为流行则始于宋朝,主要原因是
A.商业发达,社会流动加剧B.社会动乱,瘟疫战争不断
C.理学兴起,儒家思想流行D.帝王提倡,佛道宗教盛行
5.
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6.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7.
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