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489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26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2.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后,……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
材料二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走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三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独待的发展方式”,并指出英国是如何为现代世界其定基石的。
材料三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美国政治制度是如何体现“有衡”的。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指资本家)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他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每一个人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任何阶级相竞争。”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去帮助别人,并将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种植在人的心灵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希望通过美德的培养来改善商业社会的弊端。
——摘编自侯红霞《亚当·斯密的美德理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当·斯密思想产生的背景。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年,重新烦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报椐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5.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制造所谓的“邻国的威胁”,把本国打扮成“受害者”,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一战”的特点。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2.单选题(共21题)

6.
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
A.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C.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D.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7.
古希腊女性可以参加奥林匹亚赛会中的马赛,拥有自己的节日赫拉节,可以参加“大泛雅典娜节”。公元前451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了伯利克里提议的法令,规定享有公民权利之人仅以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为限。这说明
A.古希腊女性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公共活动
B.古希腊城邦倡导男女平等
C.古希腊城邦实行轮番而治,主权在民
D.古希腊部分女性拥有公民权,可以参加一些公共活动
8.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9.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B.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C.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D.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10.
据统计,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 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国家行政职能得到强化B.政体适应自由主义的需求
C.民主制衡原则受到冲击D.统治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11.
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
A. 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
B. 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C. 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
D. 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
12.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犯罪类型主要有:财产类犯罪、弱势群体犯罪等。导致上述犯罪类型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的压力
B.道德风气不良
C.贫富差距的扩大
D.城市环境恶化
13.
观察下图。下列对作者在书名中所用“海上囚徒”的解释,合理的是()

A. 这种贸易中的奴隶都是各国的犯人
B. 海上航行时不服从者被囚禁在船舱
C. 奴隶贸易是解决非洲犯罪的主要措施
D. 贸易中被贩卖的黑人缺乏基本人权
14.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B.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C.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D.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15.
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16.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B.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C.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
17.
从伏尔泰的自由和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  )
A.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B.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
C.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D.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18.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19.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20.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A.古希腊先哲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家
D.启蒙思想家
21.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22.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曾以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繁荣的思想文化闻名于世。下列有关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智者学派的兴起B.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民主政治的确立
C.智者学派的兴起→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D.民主政治的确立→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
23.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24.
大利学者米兰多拉写到:“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则希望有人赞赏他的杰作…因此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的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
B.仍然坚持上帝造人的学说
C.相信理性使人性升华
D.崇尚理性主义及独立判断
25.
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26.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