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88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5

1.简答题(共1题)

1.
   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发式服饰的纠结
材料一新世纪伊始,彼得大帝就发表有关服装改革的命令,要求放弃传统俄国宽松长袖的衣服,学***官服制》、《承发吏庭丁服制》、《监狱官服制》等等,都规定实施新制服,但衣料要用本国丝织品或毛织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俄、日两国的改革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服饰发式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说说倡行改革的目的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剪发易服”的看法。

3.单选题(共12题)

3.
《希腊哲学史》中写道:“(城邦)一旦制定了法律,它就作为共同条例公诸于众,平等地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人。……它又是城邦一致协议而规定的,以此规范每个公民的生活。”这表明古希腊法律
A. 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意愿
B. 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C. 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
D.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4.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 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促进了商业发展
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5.
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这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A. 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B. 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C. 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D. 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7.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这句顺口溜最有可能流行于
A.民国时期
B.20世纪50、60年代
C.“文革”后期
D.改革开放后
8.
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D.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9.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表明清朝海禁政策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10.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
A. 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B. 产业变革的需要
C. 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D. 农业灌溉的需要
11.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A.人身自由
B.推翻专制
C.思想自由
D.主权在民
12.
西欧中世纪的一份文献:“立字人某某,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在我活着的时期,我将在合乎我一个自由人身份的情形下,为您服务,维护您的荣誉。我不得脱离您的统治与监护,将毕生靠在您的势力与保护之下。您我之间,如一方欲解除此种契约,必须付对方若干先令作为赔偿,永远不得破坏。”材料中的“立字人某某”应该是
A.失去自由的奴隶
B.逃往城市的农奴
C.失去土地的自由民
D.国王恩赐贵族的农奴
13.
“他向利玛窦问了西方政教,便想赴欧洲亲自考察一番。没有成行,那不是他的过错。假如他真去了,又回来了,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史,会不会是另一种模样呢?”文中的“他”指的是
A.汤若望
B.马可.波罗
C.沈括
D.徐光启
14.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