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工业首先是由清政府出资创办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创办近代工业,这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并不多见。在那里,政府通常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权力,保护与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在资本主义后发展国家,由于最早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经济主体缺乏,往往由政府承担了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历史任务。
——选自贺耀敏《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据谷牧《回忆邓小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创办方面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创办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
材料一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工业首先是由清政府出资创办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创办近代工业,这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并不多见。在那里,政府通常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权力,保护与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在资本主义后发展国家,由于最早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经济主体缺乏,往往由政府承担了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历史任务。
——选自贺耀敏《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据谷牧《回忆邓小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创办方面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创办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七种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但是调查内容只是日本的受害情况。例如,各书都开设专栏,要求学生对日本遭受空袭和原子弹爆炸之害、冲绳女学生战死之惨烈、战时生活之艰辛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童为躲避空袭而集体疏散到农村的艰苦体验。
材料二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任选一则材料,对日本教科书选择这些史料的动机和真实性作一简要分析。
材料一 日本七种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但是调查内容只是日本的受害情况。例如,各书都开设专栏,要求学生对日本遭受空袭和原子弹爆炸之害、冲绳女学生战死之惨烈、战时生活之艰辛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童为躲避空袭而集体疏散到农村的艰苦体验。
材料二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任选一则材料,对日本教科书选择这些史料的动机和真实性作一简要分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0题)
4.
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选项 | | 第一步 | 第二步 |
A | 甲 | 观点:“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 证据:伯里克利的言论 |
B | 乙 | 观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 | 证据: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 |
C | 丙 | 出示图片:《十二铜表法》模拟图 | 结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诞生 |
D | 丁 | 出示史料: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异同 | 结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A.A |
B.B |
C.C |
D.D |
5.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6.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
B.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
7.
《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
B.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
C.工业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
D.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
8.
下图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此时


A.美国综合国力处于最强时期 |
B.英国已失去了世界贸易优势 |
C.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已突显 |
9.
有研究表明,在l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城市化水平提高 | B.经济结构的变动 |
C.农村经济的凋敝 | D.城乡差距的扩大 |
10.
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
B.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
C.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
D.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
11.
下表为我国1952-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统计。对表格所示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
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
项目 | 1952年 | 1957年 | 1965年 | 1978年 | 1980年 | 1984年 | 1987年 |
粮食 | 163.42 | 195.05 | 194.53 | 304.77 | 320.56 | 407.31 | 420.41 |
棉花 | 1.30 | 1.64 | 2.09 | 2.16 | 2.07 | 3.25 | 4.19 |
油料作物 | 4.19 | 4.19 | 3.62 | 5.21 | 7.69 | 11.91 | 15.25 |
甘蔗 | 7.11 | 10.39 | 13.39 | 21.11 | 22.80 | 39.51 | 46.85 |
A.粮食产量逐年稳步递增 |
B.一五计划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
C.农业一直快速有序发展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
12.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