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亲临历史博物馆(10分)
某历史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的展览,内设农业区、手工业区、商业区,现特请你结合所学,为部分展品写“简介牌”。参考示例:

名称:骨耜
时期:原始社会
用途和特色:
翻土工具;比较简单
“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展览

名称 (2分)
时期 (1分)
用途和特色 (1分)

名称 (1分)
时期 (1分)
用途和特色 (1分)

名称 (1分)
时期 (1分)
用途和特色 (1分)
某历史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的展览,内设农业区、手工业区、商业区,现特请你结合所学,为部分展品写“简介牌”。参考示例:

名称:骨耜
时期:原始社会
用途和特色:
翻土工具;比较简单
“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展览

名称 (2分)
时期 (1分)
用途和特色 (1分)

名称 (1分)
时期 (1分)
用途和特色 (1分)

名称 (1分)
时期 (1分)
用途和特色 (1分)
2.单选题- (共37题)
3.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④ |
8.
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 |
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 |
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 |
D.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 |
9.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无可替代 |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
13.
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主要有
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②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贷币 ④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工商业市镇
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②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贷币 ④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7.
以下哪种说法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A.分工细致,严格管理,技术先进,明中期以前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
B.缺乏市场竞争,对工匠强制劳动,影响工匠的生产积极性 |
C.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对工匠的调用由征役制改为雇募制 |
D.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19.
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纸钞 |
B.金币 |
C.银两 |
D.布帛 |
20.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 |
D.唐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 |
21.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24.
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朝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
①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 ②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③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①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 ②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③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26.
《史记》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符合这种记载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
B.“估客乐哉真复乐,大舶飞山走城郭。” |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D.“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来行商。” |
28.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原人口南移,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 |
B.南方的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环境稳定 |
C.南方地区自身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
D.南方统治者对本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视 |
32.
清朝长期实行禁海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A.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C.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A.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C.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33.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
34.
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 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 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 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A. 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 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 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35.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作用在于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缓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缓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38.
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屯田制 |
B.均田令 |
C.征役制 |
D.雇募制 |
3.选择题- (共23题)
39.把下面部首相同的字写到一起。
吃 叫 说 还 训 远 ,{#blank#}1{#/blank#};{#blank#}2{#/blank#} ;{#blank#}3{#/blank#}
吃 叫 说 还 训 远 ,{#blank#}1{#/blank#};{#blank#}2{#/blank#} ;{#blank#}3{#/blank#}
4.多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7道)
选择题:(23道)
多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