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1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207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1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晋主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华版图,后周继承五代短命政权的版图只有中原地区,国贫民弱,外敌四起。长期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诸多割据政权为支持战争,极力压迫百姓。枢密使王朴献上著名的《平边策》,明确国家的统一策略。柴荣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柴荣以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了军人跋扈横暴这个要害问题,斥退老朽,进用贤才,组织干练的文武朝班。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直言极谏等方式和途径发现人才,选拔英才,一方面通过各种考核办法裁汰冗官滥吏;制定刑律,规范行为,保证政治健康发展。再者改革节度使制度,多次变动节度使镇守区域,回收节度使权力。他下令各地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建立了精锐的禁军,使禁军成为朝廷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柴荣还大力招百姓开垦荒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整顿漕渠。对佛教进行打压,强令僧尼还俗,收回寺院田产,毁掉佛像用以铸钱。……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影响。
材料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晋主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华版图,后周继承五代短命政权的版图只有中原地区,国贫民弱,外敌四起。长期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诸多割据政权为支持战争,极力压迫百姓。枢密使王朴献上著名的《平边策》,明确国家的统一策略。柴荣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柴荣以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了军人跋扈横暴这个要害问题,斥退老朽,进用贤才,组织干练的文武朝班。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直言极谏等方式和途径发现人才,选拔英才,一方面通过各种考核办法裁汰冗官滥吏;制定刑律,规范行为,保证政治健康发展。再者改革节度使制度,多次变动节度使镇守区域,回收节度使权力。他下令各地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建立了精锐的禁军,使禁军成为朝廷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柴荣还大力招百姓开垦荒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整顿漕渠。对佛教进行打压,强令僧尼还俗,收回寺院田产,毁掉佛像用以铸钱。……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影响。
2.单选题- (共6题)
4.
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
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
C.与市场联系紧密 |
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
5.
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
6.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
D.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
7.
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
8.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