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84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节选)
第一章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一节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
第二节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
第三节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第四节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第二章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第一节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节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节德国保持中立
第四节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
第一章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一节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
第二节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
第三节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第四节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第二章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第一节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节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节德国保持中立
第四节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
材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为了调整战略,在1943年期间,美、英双方举行了多次会谈。1943年8月,美、英首脑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会晤,决定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准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进行了会谈,商讨了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打败日本后日本的善后问题,会议发表了《中英美三国开罗宣言》。11月底至12月初,美、英、苏在德黑兰举行了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了对德、对日的作战问题。
——摘编自翁赛飞《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3年召开的重大国际会议的意义。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仃了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
(1)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的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钱学森的贡献。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站在系统演化的角度,社会的根本变迁就意味着社会系统从一种稳态演进到另一种稳态,它将同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发生相应的转变,并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根据材料,提炼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答题提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6题)

6.
1835年,托克维尔指出:“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托克维尔意在说明
A.政党是政体纷争的关键
B.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C.美国共和制根基的深厚
D.法国共和与君主政体的并存
7.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杨奎松说:“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这一论断比较适合用于
A.遵义会议
B.国民大革命
C.重庆谈判
D.社会主义改造
8.
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
C.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
9.
“当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正直睿智……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赋人权B.美德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D.城邦利益至上
10.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到:“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反对教权主义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神学世界观
D.反对世俗权威
11.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各异。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己(个人)”。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种启蒙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
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
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
C.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
D.以民主、科学相号召的新文化运动

4.选择题(共1题)

12.

选择相应的图片。

A.     B.    C.

D.    E.

⒈{#blank#}1{#/blank#}⒉{#blank#}2{#/blank#}⒊{#blank#}3{#/blank#} ⒋{#blank#}4{#/blank#}⒌{#blank#}5{#/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