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李唐时期,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唐代常举科目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以背诵为工,无须通晓经文义理,故人贱其科。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诗赋之作,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作,故进士科最受人推重。
进入宋代,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从根本上保证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但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能侥幸取胜,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17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极大削弱,随后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便把政府官职看作是“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摘编自顾杰《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材料汉承秦制,但也颇多创新。在中央军事领导体制上,中央警卫部队的领导机构从中央军事机构中独立出来并与中央的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起直接对皇帝负责。汉代在轮台等地设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等,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汉朝军队中统辖军队的大将军一般不常设,战时由皇帝任命,为最高军事指挥。另选派列将军分领各路兵马,大将军和列将军在战时自有一套指挥机构,称为莫府,其成员由将军自选而皇帝批准。
西汉的兵役制度以普通征兵制为主,武帝时出现了募兵制、谪兵制。国家正式募兵开始于汉武帝,所募之兵多为精心挑选的骁勇善战之士,由他们组成特种部队来保卫禁地。作为征兵制补充,由汉高祖开始视具体情况实行谪兵制,即征发罪人为兵,犯罪之人急于树战功来改变社会地位,所以向来凶悍亡命,作战颇为骁勇。
——摘编自张朝阳《从铁马车师到八旗绿营——中国古代兵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兵制的创新之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4题)
A.艺术创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
B.民主氛围决定人文主义发展方向 |
C.希腊文明的程度高于罗马文明 |
D.罗马扩张促进了艺术风格的融合 |
A.辩论是议会决策的主要手段 |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
C.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不完善 |
D.混合体制是贵族专权的根源 |
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
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
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
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
A.统一后社会环境较宽松 |
B.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严密 |
C.法律文化具有专制色彩 |
D.小农家庭的社会主体地位 |

A.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 |
B.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 |
C.佛道思想文化的融合 |
D.区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
项目 | 景德年间(万贯) | 庆历年间(万贯) |
商税 | 450 | 1975 |
酒税 | 428 | 1710 |
盐税 | 355 | 715 |
总计 | 1233 | 4400 |
A.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
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
B.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
D.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
A.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
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
D.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
A.使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
C.有利于培养大批技术人才 |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世俗文学的兴起 |
C.理学思想的炽盛 |
D.社会风气的转变 |
A.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 |
B.律令是维护专制的工具 |
C.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定 |
D.宗法血缘成为审判依据 |
A.依托历史经验构想愿景 |
B.以复古为基本政治目的 |
C.主张强化传统伦理纲常 |
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A.对教会权威的肓目崇拜 |
B.坚持以宗教神学为中心 |
C.对因信称义的质疑批判 |
D.理性与信仰交织的矛盾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