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
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二、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二、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告示,人们聚焦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材料(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告示,人们聚焦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3题)
5.
“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希腊民主政治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
B.成立“五百人会议” |
C.实行“陶片放逐法” |
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
6.
“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
9.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
10.
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11.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12.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
13.
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
B.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
C.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
D.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
16.
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某位领袖人物诞辰400周年,在瑞士占古老的日内瓦大学后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对这位宗教改革领袖人物地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 |
B.主张简化教会组织 |
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依据 |
D.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大人物” |
3.选择题- (共4题)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