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476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2.
   材料:中国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的环保人努力推动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写进了《环境保护法》中。自80年代末以来,各地开展了试点工作。2015年,大面积的雾霾牵动着人们的神经,9月11日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随后,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达成了建立统一环境管理平台的基本共识。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就要完成所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发放。2018年1月,《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核发程序等内容,细化了环保部门、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法律责任。目前,多个地方试点已经从立法、监督、实施、流域治理、行业改革等角度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中国特色道路。

——摘编自《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历史、现实和未来》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概括该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家子孙三代抗辽事迹在北宋已是家喻户晓,作为民间故事自南宋即已流传,盛行杂剧的元代,杨家将的故事更被广为演绎,至明代,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讲史小说出现,如《北宋志传》《杨家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到清中叶,经过一两百年的不断刊刻,杨家将小说传播已相当广泛。流行至今的杨家将剧目也甚多。
岳飞抗金故事在南宋即已流传。元代有多种关于岳飞题材的杂剧,明代的现存剧目在抗御强胡、谴责投降外,突出忠孝主题。清人钱彩所撰的《说岳全传》,为岳飞故事的集成之作。《说岳全传》曾被清廷查禁,至晚清再度传播。民国时期抗日军兴,岳飞故事又一再被演绎成戏剧、电影,借以宣传抗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的其他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论题,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7题)

4.
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5.
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権场,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権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南宋时期北方成为全国的文化重心
6.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7.
明清时期,苏州府的真如镇所产棉花,“色有洁白,种有早晚,以供纺织,且资远贩,公私赖之”,农家“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布匹,晨易钱米,以资日用”。该材料反映了真如镇
A.城乡人口比重变化
B.雇佣劳动力生产
C.工商业收入超农业
D.商品化程度较高
8.
从战国时期到隋朝,中国传统农业在北方形成;隋朝到元代,传统农业由北向南传播:到元时,农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据此可推知,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大量荒地的开发利用
B.北方长期战争使社会动荡
C.北方农业人口的不断南迁
D.统治者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9.
宋元时的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宋元至清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A.官府对民窑大力扶植
B.民窑生产技术提高
C.民间资本的大量投入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0.
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以民为本
B.以农立国
C.封建迷信
D.重农抑商
11.
据《管子》记载,管仲曾建议齐国国君,将开山冶铁之事交给民间经营……由百姓分利七成,君主分利三成。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
A.工商食官制进一步完善
B.官府全面放开市场管控
C.民营手工业已有所发展
D.盐铁官营体制已被打破
1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众多城市(邑)群的兴起,我国城市由过去城堡、都城的发展阶段跨入了真正的“城市”阶段,这一变化被有的学者称为“城市革命”。此时的“城市革命”客观上反映了
A.国家注重工商业的发展
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C.各国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13.
据下述考古发现,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A.冶铁业较秦代有了更大发展
B.冶铁生产技术研究具有依据
C.冶铁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D.官营手工业占居于主导地位
14.
1974年,在安徽省毫县东汉末年的曹氏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标准的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釉色光亮,质地纯净。这表明汉代
A.青瓷器的制作技术已臻成熟
B.瓷器制造技术出现质的飞跃
C.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登峰造极
D.青瓷器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
15.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履亩而税”,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秦国“初租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实质上反映了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赋税制度的革新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经济结构的变化
16.
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17.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18.
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19.
1835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访问英国曼彻斯特时描述:“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落到野蛮人的境地。”这一描述反映出
A.奴隶贸易促进英国城市发展
B.工业革命中工人阶级贫困化
C.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城市化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20.
苏格拉底哲学的突破在于,将视角指向人—使人知道自己能力的同时知道自己的无知与愚昧,知道自己无知的同时,又不放弃对道德和美善的追求。由此可知,苏格拉底研究的是
A.人的经验世界
B.人的智慧世界
C.人的理性世界
D.人的本能世界
21.
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
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
22.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次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增强了人类自立、自信意识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C.确保了代议制度的逐步建立
D.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23.
16世纪至17世纪初,宗教作家对夫妻之间的爱情大加赞赏,如一位英国新教徒说,如果夫妻之间没有了爱情,那就像脱了臼的骨头:没有了安宁,没有了秩序。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A.鼓励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B.引导人们关注现世幸福
C.反对家庭对宗教的信仰
D.主张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24.
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这说明
A.启蒙运动具有明确行动纲领
B.哲学家在启蒙运动中占多数
C.哲学理论左右启蒙运动进程
D.自然科学进步推动启蒙运动
25.
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26.
14世纪,希腊人马克在研究中国火器的基础上写了《焚敌火攻书》,记述了35个火攻方。该书由法国人杜泰尔奉拿破仑之命校订并出版了拉丁文原本。随后又被译为法文、德文和英文。这说明
A.火药技术在欧洲得到传播
B.中国火药技术最先传到希腊
C.中国火器在欧洲得以改造
D.四大发明改变了欧洲面貌
27.
1906年,孙中山说:“现在是中国国民驱除衰落的征服者之时机……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那么,我们将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主张
A.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除出中国
B.体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C.国家富强才可抵挡列强侵略
D.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28.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9.
1978年以前,我国由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重要科技成果总共只有100项;而1980年至1985年,增加到44540项,累计经济效益已达1065亿元。由此可知
A.“科教兴国”战略营造了良好氛围
B.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已经确定
C.科技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结合
D.科技专利制度的建立卓有成效
30.
1951年,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京剧,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还有人就京剧和地方戏谁为主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提出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百家争鸣,自由发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文艺为人民服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