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三战国铁口犁
材料二

废井田,开阡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原理?
材料一



材料二

废井田,开阡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原理?
2.单选题- (共9题)
2.
《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
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 |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
4.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5.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
B.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 |
C.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
D.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
6.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
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
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7.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 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 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A. 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 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8.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9.
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10.
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这最有可能是由于
A.实行初税亩 |
B.颁行了均田令 |
C.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
D.政府允许农民购买份地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