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科教育全程复读学校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69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了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感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史载,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6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支那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近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给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海外贸易商人在社会成分变化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的旧式商人相比与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鉴于州郡重叠极其严重,隋文帝没有采取杨尚希“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建议,而是采取更加彻底的措施,干脆取消郡这一级机构,扫除实行约六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恢复秦时的二级制。这一决定,撤销了几百个郡,免去了成千上万官吏的职务,直接触动了地方豪族阶层的利益,确实需要非凡的气魄与胆略。从地方行政机构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为“不知时事”的乡官,而州县机构则“别置品官,皆吏部除受,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这是中国地方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令,它将地方官吏的任用权统统收归中央,而且还规定官员任期,每年考核,以为去留晋级的依据。

——摘编自韩昇《隋文帝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日同盟》是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
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增加了一条重要的规定,即同盟条约的效力不能及于日美两国间的战争。1921年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压力下,《英日同盟》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1902年英日结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提供的英日同盟发展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变化。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3.单选题(共8题)

6.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7.
天干地支记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记年法。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在1861年,年轻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了一场政变,从此清政府的中央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动,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向。“1861年”这一年用干支记年法应该是
A.庚酉年
B.辛酉年
C.庚子年
D.辛丑年
8.
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
A.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
B.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9.
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10.
(题文)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A.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11.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12.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13.
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的频发
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人口爆炸式增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