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问题: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2)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3)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 | 数量 | 备注 |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 |
支出 | 赋 | 田租(上缴买物) | 283 | 同上 |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 406 | | ||
役 | | 2300 |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千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 |
日常开支 | 食 | 4918 | 据战国比例推算 | |
衣 | 2732 | 同上 | ||
祭祀等仪式 | 300 |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2)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3)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士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士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1591年,丰臣秀吉颁布《身份统制令》,严禁士、农、工、商横向流动,农民不得弃农从商,武士不可获取町人与农民身份。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转引自《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匡衡改“郊祀”之议:“…即于云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祜。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郊祀”最终取代遍布全国的“祠畸”的社会根源。
材料一 宰相匡衡改“郊祀”之议:“…即于云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祜。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摘编自《汉书﹒郊祀志(下)》
材料二 在汉儒刘歆帮助下,王莽根据《周礼》制定了《元始仪》,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畴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畴的功能。自元始成立,遍布于全国的祠畸就此退出了国家祭祀舞台,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摘编自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匡衡提议“郊祀”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郊祀”最终取代遍布全国的“祠畸”的社会根源。
2.单选题- (共15题)
5.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行 |
B.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
C.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D.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
6.
甲骨文有“犁”字,即用牛拉犁启土之意。《国语·晋语》上提到,范氏、中行氏将宗庙的牺牲用来耕田。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晋国有个火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这表明
A.商代已有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普遍推广 |
B.中国牛耕起源于商代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和推广 |
D.牛耕始于春秋后期 |
7.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材料表明:
A.河北和辽宁最先使用铁农具 |
B.中国铁农具最先出现于河北和辽宁 |
C.铁农具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
D.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
8.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锤锚(锚是船舶停靠固定之物)。从图中直接提炼的信息是


A.冶铁技术高 |
B.造船业发达 |
C.生产工艺复杂,规模大,—道工序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
D.明代制锚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9.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
10.
公元9年,王莽针对“田宅无限”现象,规定:“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这表明
A.井田制对后世仍有一定影响 | B.实行土地国有制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有效办法 |
C.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 D.井田制度下的土地经营方式是小农经济 |
12.
下图为《唐代高昌县授田文簿》。对该图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北魏至唐中期的基本土地制度形态 |
B.它的实行表明政府职能之一是保护自耕农经济 |
C.受田农民拥有对土地的全部所有权和处置权 |
D.它的全国实施解决了政府与民间争利的矛盾 |
14.
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在客观上
A.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 B.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 |
C.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 |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 |
15.
周厉王时的散氏盘铭文记述:矢人侵犯散国城邑,被打败了,便用两块田地向散国赔偿。这反映了
A.西周末期,私田得到了周王承认 | B.西周末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
C.西周末期,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 | D.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
16.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
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
17.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
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