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
从表中提取政治或经济变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或古今贯通,史论结合。)
材料
1686年 | 清政府将对外贸易的商人从牙行中分离出来,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到达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史称“广州十三行”。在十三行设立的“洋货行”,被认为是外贸组织建立的标志。 |
1757年 | 清政府关闭闽、浙、江三海关,特许粤海关“一口通商”,作为中国惟一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口岸。 |
1795年 | 对外贸易全归十三行垄断。(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长达156年之久) |
1838年 | 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
1842年 | 清政府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其中第五款宣布废除十三行商制度,“外商与何商贸易,听其自便”,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代替“一口通商”,十三行失去外贸垄断的特权。广州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行商制度宣告结束。清政府让十三行商人筹款作战争赔款,令富庶天下的行商家庭也纷纷破产。 |
1856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外交锋的战场。12月15日深夜,炮火将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化为灰烬,行商各奔东西,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在十三行没落以后,中国的外贸中心转移到香港和上海。不少有实力的十三行商人带着大笔财富北上到上海,成为上海开埠的先行者) |
1859年 | 英法强行租借广州沙面,建立租界。 |
1865年 | 沙面英租界已初具规模,英国领事馆首先搬入沙面。随后美、德、葡、日等国领事馆相继搬入沙面。许多原设在十三行的外国洋行,纷纷迁到沙面设立分行。沙面英租界区逐渐繁荣。 |
从表中提取政治或经济变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或古今贯通,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钢铁公司,成立于1901年,由卡内基钢铁公司和联合钢铁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并而成。多年以来,美国钢铁公司在美国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改革发展,已跻身美国三大钢铁企业之首。在企业辉煌时期,曾控制美国钢产量的65%。二战后,随着企业的发展,美国钢铁公司也逐渐实现了企业的转型,逐步成为一个涉足钢铁、石油、煤炭、化工、建筑、金融、物流运输等领域的跨国集团公司。
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预防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大了对煤炭、钢铁、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干预管理,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参与经营等方式加强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美国钢铁公司在政府加大干预措施的推行下,积极吸纳政府投资资金,五六十年代,企业又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遇。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爆发,钢铁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没有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因为在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对企业的用工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二战后,政府对企业工人的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有了明确的规定,对失业工人有了完善的救助措施。所以,美国钢铁公司在发展中不再担心因裁员引发劳资矛盾而影响企业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美国钢铁公司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美国钢铁公司,成立于1901年,由卡内基钢铁公司和联合钢铁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并而成。多年以来,美国钢铁公司在美国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改革发展,已跻身美国三大钢铁企业之首。在企业辉煌时期,曾控制美国钢产量的65%。二战后,随着企业的发展,美国钢铁公司也逐渐实现了企业的转型,逐步成为一个涉足钢铁、石油、煤炭、化工、建筑、金融、物流运输等领域的跨国集团公司。
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预防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大了对煤炭、钢铁、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干预管理,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参与经营等方式加强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美国钢铁公司在政府加大干预措施的推行下,积极吸纳政府投资资金,五六十年代,企业又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遇。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爆发,钢铁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没有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因为在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对企业的用工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二战后,政府对企业工人的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有了明确的规定,对失业工人有了完善的救助措施。所以,美国钢铁公司在发展中不再担心因裁员引发劳资矛盾而影响企业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浩《一本书读透金融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钢铁公司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美国钢铁公司发展的因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和日军对我国际交通线的严密封锁,改变后方交通的问题就提到了国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为使战时首都与各战场所在之各省交通便利”及“得一国际路线与国外沟通起见”,国民政府决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其中包括:滇缅路、滇越路、桂越路、甘新路和中印路等国际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
——摘编自周勇《重庆抗战史》
材料二 在1957年1月各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陈云作了《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的重要讲话。就交通运输已经暴露的矛盾,指出“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已经暴露出过去投资不够的问题,先行成为落后,这种状况应当改变,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1959年4月,陈云致信中央财经小组,指出:在拟定明年的工业生产指标时,要根据今年年底现有企业已经达到的综合设备能力(包括动力、运输等),作为编制明年计划的出发点,拟出明年生产指标的必成数。不仅要计算本部门内部的设备能力,而且要计算有关配合部门的设备能力,如计算煤炭、电力、运输等部门的设备能力。总之,要加以综合计算。
——摘编自肜新春《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交通运输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改善交通问题的举措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交通运输紧张的原因并评价陈云的交通运输思想。(7分)
材料一 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和日军对我国际交通线的严密封锁,改变后方交通的问题就提到了国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为使战时首都与各战场所在之各省交通便利”及“得一国际路线与国外沟通起见”,国民政府决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其中包括:滇缅路、滇越路、桂越路、甘新路和中印路等国际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
——摘编自周勇《重庆抗战史》
材料二 在1957年1月各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陈云作了《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的重要讲话。就交通运输已经暴露的矛盾,指出“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已经暴露出过去投资不够的问题,先行成为落后,这种状况应当改变,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1959年4月,陈云致信中央财经小组,指出:在拟定明年的工业生产指标时,要根据今年年底现有企业已经达到的综合设备能力(包括动力、运输等),作为编制明年计划的出发点,拟出明年生产指标的必成数。不仅要计算本部门内部的设备能力,而且要计算有关配合部门的设备能力,如计算煤炭、电力、运输等部门的设备能力。总之,要加以综合计算。
——摘编自肜新春《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交通运输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改善交通问题的举措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交通运输紧张的原因并评价陈云的交通运输思想。(7分)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学说、佛教的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理论,加上一系列社会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商汤时期即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举措。此后几千年间,历代政权均采取种种措施救助鳏寡孤独贫病废疾之人。自南北朝以后,政府常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唐代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宋代广设福田院、广惠仓、居养院等,救助收养老疾孤穷丐者。明清时期,养济院成为政府设立的主要救济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益兴起。这些团体首先接济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其次便是养济院不收,但又不愿沦为乞丐的贫老病人。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步入近代以后,在冯桂芬、陈炽,郑观应等人的宣传推动下,西方社会教养并重慈善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大。清政府因此也对传统慈善事业进行了变革,在慈善机构内附设工艺厂或独立设置工艺所。1907年以后,收养贫民及残疾之人或其子弟、教养“除老弱废疾不堪劳动者,其余俱兼施的慈善机构,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这些机构,施以相宜之训诲工作”。同一历史时期,与传统慈善活动有着明显区别的公益机构,如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新学堂等,纷纷设立。这些公益机构“是面向大众,甚至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如传统慈善活动那样“仅仅是面向特定范围的一部分人”。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慈善事业相比,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和影响。
材料一 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学说、佛教的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理论,加上一系列社会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商汤时期即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举措。此后几千年间,历代政权均采取种种措施救助鳏寡孤独贫病废疾之人。自南北朝以后,政府常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唐代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宋代广设福田院、广惠仓、居养院等,救助收养老疾孤穷丐者。明清时期,养济院成为政府设立的主要救济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益兴起。这些团体首先接济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其次便是养济院不收,但又不愿沦为乞丐的贫老病人。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步入近代以后,在冯桂芬、陈炽,郑观应等人的宣传推动下,西方社会教养并重慈善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大。清政府因此也对传统慈善事业进行了变革,在慈善机构内附设工艺厂或独立设置工艺所。1907年以后,收养贫民及残疾之人或其子弟、教养“除老弱废疾不堪劳动者,其余俱兼施的慈善机构,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这些机构,施以相宜之训诲工作”。同一历史时期,与传统慈善活动有着明显区别的公益机构,如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新学堂等,纷纷设立。这些公益机构“是面向大众,甚至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如传统慈善活动那样“仅仅是面向特定范围的一部分人”。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慈善事业相比,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和影响。
3.单选题- (共16题)
5.
公元前406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处决6位将军的决议,但冤案不久获得平反;按照法律规定,提出处决动议的卡里克塞诺斯等人须对此负责,因此被法庭收押审判。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A.实行权力制衡原则 |
B.维护政治精英利益 |
C.确保公民人身安全 |
D.崇尚法律至上精神 |
7.
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
8.
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 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
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 D.满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 |
9.
1949年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的语种变迁说明了
A.法英语言的普及使护照语种发生变化 |
B.护照语种是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晴雨表 |
C.中国以开放姿态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 |
D.出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影响护照语种变化 |
10.
表2
表2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城 市 | 商税额 |
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 82000贯 |
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 45000贯 |
淮南东路首府扬州(今江苏扬州) | 41000贯 |
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 67000贯 |
广南西路首府桂州(今广西桂林) | 6600贯 |
表2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 | 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 |
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 | 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 |
11.
表3
表3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万石)的研究分析。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研究者 | 长江水系运量 | 运河水系运量 | 珠江水系运量 | 海上运量 | 其他运量 |
学者一 | 1750~2350 | 1200~1700 | 400 | 1000 | 400 |
学者二 | 1850 | 2350 | 320 | 1800 | 1680 |
表3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万石)的研究分析。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
12.
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13.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 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
C.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 | 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
14.
1833年,英国议会终于通过了一项在本土彻底废除奴隶制并向蓄奴者提供2000英镑赔偿费的法令。其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 B.启蒙思想的传播 |
C.废奴人士的努力 | D.工业革命的推动 |
15.
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A.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 |
B.将路德教传播到美洲 |
C.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 |
D.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 |
16.
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这一举措表明
A.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 | B.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 |
C.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 | D.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 |
17.
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这表明
A.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 | B.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 |
C.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 | D.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 |
18.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
A.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B.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 |
C.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 |
D.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 |
19.
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战略选择 |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7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