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465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对领土狭小且海岸线漫长的日本来说,外国人以及他们船队的出现很容易被大多数民众发现。在19世纪,日本的舆论一直是从对外来威胁的感知走向对国家认同的认识。日本在文化选择方面相对自由,它早已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接受西方方式并不会带来多大的震动。维新武士们在摧毁幕府,重建天皇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在政治上转向西方民族主义的理念,这个理念还能够被抹上神道的色彩。日本在一个军事统治阶级的领导下,士兵更倾向——保卫一国的领土而非保卫一套思想观念,这一点与民族主义也有关联。因此,日本人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形成了民族主义,找到了一个协调文化传统与当下冲突的途径,即通过维新追求“富强”的道路。这一新发现的民族主义也深深影响了“自由主义”的宪法运动。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2.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具体做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符合这一特点的措施,既有成功之处,也潜伏着失败的隐患,请列举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13题)

4.
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5.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6.
《战国策》记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体现了当时
A.商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
B.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
C.交通便利使韩魏间商业活动频繁
D.长途贩运促使了商业获利丰厚
7.
《尚书·酒诰》记载:“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说明
A.商业开始出现
B.长途贩运的经商风在商朝盛行
C.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
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8.
战国《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据此可以推知战国吋期
A.铁官掌控铁器生产使用
B.自然经济成为生产常态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具备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9.
据古史记载,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微子启曾指出股人亡国的原因:“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天毒降实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由此可以推断
A.酗酒盛行是导致商亡的根源
B.酿酒业的兴盛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C.商代谷物生产获得一定发展
D.商代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缺乏
1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11.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指出:“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这主要是因为
A.孟子以前中国经济是商品经济
B.孟子以前中国的商业活动对经济的整体影响微乎其微
C.商鞅的时代,商业活动已经严重干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商鞅的时代,小农经济迅速成长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A. 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 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13.
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农民路过公社大门时,发现“向阳人民公社”的牌子摘掉了,已经换成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新牌子。但换牌很低调,广汉县委规定“不准登报、不准广播、不准宣传”。它反映出当时
A.人们对“人民公社”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C.人们对改革开放依然心存顾虑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试点
14.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材料主要表明
A.政府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C.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D.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15.
如图有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②应分别填上
A.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B.南北战争、彼得一世改革
C.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
D.南北战争、俄1861年改革
16.
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
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