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验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461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呈《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并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内涵。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反应及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49要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牌)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人口已经毫无疑义的超过5亿。随着现代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知识由城市向乡村、由沿海向内地的普及和提高,自1962年开始,我国人口进入了出生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大大加快的人口高增长惯性时期。1949年,全国耕地人均2.7亩,当时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1957年列1970年,耕地从人均2.59亩降至1.83亩。不仅如此,日渐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困扰着各级政府,农村地区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有增无减,城镇地区所能捉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就业需求。此时期,党和政府领导人及一些求实的学界人士如***、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先后发布节育的谈话,1957年,***甚至明确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和“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的设想,他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但到1958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现在还是人多好”。1956年“二五计划”和1963年国务院工作会议制定的有关人口方面的政策,都被随后的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所冲击,即便如此,1968年城市的人口出生率还是比1963年降低了23.2个千分点,而认为多子多福的农村人口出生率也降低了6.48个千分点。

——摘编自汤兆云《建国后十七年我国人口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提出“计划生育”概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人口政策。

2.单选题(共16题)

4.
“1954年宪法以1949年的《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1954年宪法
A.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C.明确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明确规定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
5.
有学者评价20世纪中国的某次历史事件时说:“革命成了善动力,革命成了恶外衣。”以下口号能体现“恶外衣”的是
A.“消灭一切封建剥削”
B.“有衣同穿,有饭同食”
C.“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
阅读如下组图。那一年,人民的选举
A.有力地推动《共同纲领》的制定
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7.
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9.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在印度的万隆召开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10.
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
1949年11月,上海一担米价格为40万元,为7月的5倍多。有些资本家甚至狂妄地宣称: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政0分。他们扬言,共产党管政治,资产阶级管经济。这说明(  )
A.民族资产阶级对计划经济体制不满
B.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形势严峻
C.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重道远
D.官僚资本仍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12.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13.
如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B.“大跃进”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
14.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15.
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B.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调整
16.
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依据
A.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7.
造成灾难的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那种浪漫主义的想法,以为把人民巧妙的组织起来,便能增加生产力,精神比经济因素对生产更有效力。基于这种认识,中共当时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8.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这一决议
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19.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影响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