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56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生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

2.单选题(共14题)

2.
希腊古代奥运会对运动员的身份有严格的规定:参赛选手必须为纯正的希腊人,父母必须是希腊血统,必须是自由人,必须是男子,在道德上或政治上必须无缺点,没有不良纪录等。运动员的这些规定
A.根源于希腊的小国寡民
B.是为了弘扬和平竞争精神
C.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色彩
D.与希腊民主制度关系密切
3.
复旦大学历史学者黄洋指出,雅典民主是从公元前508年建立起来的。公元前11年。雅典通过政变建立的寡头政府仅仅维持了四个月,民主制就恢复了。公元前104年,斯巴达占领雅典后扶持的“三十僭主”寡头政体也仅仅统治了十个月就被民主政体所取代。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
A.建立过程中充满曲折
B.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
C.得到雅典民众的拥护
D.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4.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5.
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A.租佃经济的快速发展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D.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6.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官营手工业渐衰落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7.
苏轼说:“自两税之兴,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苏轼认为两税法
A.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
B.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D.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
8.
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减少犁耕依赖
B.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日趋专业
D.经营更趋市场化
9.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食货五》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洪武实录》
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明史·食货五》
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正统实录》
 
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纸币退出了市场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白银渐趋货币化
10.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1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12.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13.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14.
有学者认为:“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史实未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王冕的《墨梅图》强调个性,追求意趣
B.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C.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的市井生活
15.
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人物
言论
事件
A
秦始皇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魏孝文帝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迁都洛阳
C
唐太宗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开创三省六部制
D
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建立内阁制度
 
A.A
B.B
C.C
D.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