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适用年级:二年级
试卷号:44449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1

1.单选题(共13题)

1.
下面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其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个人结局悲惨的根本原因是
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C.推行严刑峻法,不得人心
D.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
2.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3.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4.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5.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
②关注民生
③国富兵强
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7.
“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D.废井田,开阡陌
8.
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
B.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C.富国强兵
D.重农抑商
9.
商鞅在秦国变法,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根本原因是
A.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10.
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侵犯了部分人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他们”主要指
A.秦国农民
B.秦国旧贵族
C.秦国奴隶
D.秦国新兴地主
11.
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12.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3.
《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此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
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些片面
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
C.从生平实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
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