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35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1

1.论述题(共1题)

1.
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

有学者认为,一个常态的社会必定是“每个人的自由”都得到保障,不能允许存在一个强大的集权指挥与控制着一切;也不允许存在少部分的自由,威胁着大部分人的自由。因之,要“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

问题:请以美国历史为例,叙述美国历史上“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的大事件及影响。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辫子的剪与留

材料一: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1898年呈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原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三: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

——《申报》(1912年2月3日 )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提出“断发”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三,时人对“剪辫”出现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你如何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剪辫运动?
3.
哲人的实践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作者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说出判断的依据。
(2)这些哲人发展起的“一系列革命的原则”主要指什么?
(3)你是否同意“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说明理由。
4.
李鸿章的一份奏折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该国近年改变旧制,藩民不服,初闻彼颇小哄,久亦相安。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问题:
(1)“该国”是指哪国?李鸿章所言主要涉及该国哪一历史事件?
(2)这份奏折反映了李鸿章怎样的复杂心态?体现了什么思想?
(3)此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又是如何践行其思想的?
(4)该思想在近代中国的遭遇如何?

3.单选题(共19题)

5.
“建立中央集权,确保民族的独立与统一,还是在完成争取民族自由的传统任务”的是
A.《独立宣言》B.《合众国宪法》C.《人权宣言》D.《法国民法典》
6.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之上。”与上述观点最贴切的研究主题是
A.统一战争的胜利依赖于工业发展
B.王朝战争伴随资源掠夺
C.武力统一的传统埋下了大战隐患
D.德意志现代化蹒跚之路
7.
“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上述现象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B.19世纪末瓜分狂潮
C.第二次鸦片战争D.20世纪初袁氏当政
8.
中国近现代某部法律规定:本国采行“君主立宪政体,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该法律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
下图是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新闻报道,对其解读最恰当的是
A.社会新旧并存体现传统向近代转型
B.民主共和体制创建促进民族统一进程
C.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宣告终结
D.袁世凯上台合乎程序体现法治现代化
10.
“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931年B.1932年C.1937年D.1945年
11.
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今大皇帝准将___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横线内容对应下图中的
A.AB.BC.CD.D
12.
《明史》中提到:“其徒(西番使节)交措于道,外扰于邮传,内耗大官,……。然至者尤即遣还。乃宣宗时则久留京师,耗费益甚。”材料评述的是
A.郑和七下西洋B.朝贡贸易C.早期西学东渐D.内阁制度
13.
某航海家的事迹被概括为“前途漫漫任重道远、寻找世界尽头的探险、成也海角亡也海角”,该航海家是
A.达·伽马B.迪亚士C.麦哲伦D.哥伦布
14.
根据下图某书的目录信息判断,“一个重新形成的上流集团”的主要新生力量是(注: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
A.土地贵族B.工业资产阶级
C.垄断企业主D.金融资本家
15.
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 “脉案”和药方。 这一现象说明
A.国运动荡,皇帝忧虑成疾B.实情报道,体现新闻自由
C.民主传播,专制岌岌可危D.舆论造势,助力革命成功
16.
对于下图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可以作为研究西欧宗教改革的一手史料
②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旁证材料
③可以作为研究该画作者对当时宗教看法的原始史料
④可以作为研究当时二元政治的直接史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
17.
“他对英国内战作出的反应致使他成为各个时代不受限制的国家权力的最强有力的鼓吹者”,他是
A.霍布斯B.洛克C.伏尔泰D.卢梭
18.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9.
16世纪,欧洲某宗教改革家曾称赞中国的某项技术“是上帝无上而终极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这项技术最有可能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20.
“这类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官员对个人的忠诚……而首当其冲的是君主专制和军阀主义。”属于这类杂志的是
A.《时务报》B.《天演论》C.《民报》D.《新青年》
21.
下图是某书封面部分截图,据推断,该书书名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与现代化
B.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C.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D.西风东渐与近代日本
22.
  失败产生的亡国危险,也使中国的变法精英陷入焦虑感和激进心态之中;  的失败,使极端保守的满清权贵进入政治中心,并引发了攻打使馆的“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入侵。空格处依次为
A.鸦片战争、甲午战争B.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甲午战争、清末新政
23.
下图显示的是二战时期,头戴美式头盔的苏军坦克手,蹲在美制坦克上,手持美制汤姆森冲锋枪与美制勃朗宁重机枪。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租借法案》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家宣言》D.《开罗宣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