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奉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奉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段祺瑞,北洋时期皖系首领。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蓄意称帝时,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这并没有改变段祺瑞的本质,1916年至1920年他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独裁者,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20年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进攻皖系,双方混战,皖系败退,段祺瑞下台。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段祺瑞还是中国近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一生。
材料段祺瑞,北洋时期皖系首领。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蓄意称帝时,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这并没有改变段祺瑞的本质,1916年至1920年他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独裁者,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20年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进攻皖系,双方混战,皖系败退,段祺瑞下台。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段祺瑞还是中国近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摘编自季宇《段祺瑞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段祺瑞“三造共和”的背景和本质。(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一生。
2.单选题- (共5题)
4.
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 |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
C.坚持持久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
D.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
5.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比关系。据此,下列对国际格局的说法合理的是
A.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
B.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
C.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是一直是美苏争霸 |
D.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
7.
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
B.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 |
D.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