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材料: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的,政府的体制只要对国家的文明有利,君主也好、共和也好,不应拘泥名义如何而求其实际。有史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体制,虽然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贵族专制、民主制等不同的体制,但是不能单从体制来判断哪种好、哪种不好,最重要的是不偏于极端,君主未必不好,共和政治也未必都好、评论政治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徒慕虚名,况且,政府的体制不是千篇一律的
——摘自(日)福泽谕古《文明论概略》
运用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体现与文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 15 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朝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求学,离开祖国之前,他说:“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习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1949年,钱学森听闻中国解放,辞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积极为回国做准备。但美国当局以钱学森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将其软禁五年之久。1955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自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还积极投身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发展科技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熟悉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的现代人才。钱学森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给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穆森《<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学森能够回国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3.单选题- (共24题)
A.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 |
B.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 |
C.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 |
D.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 |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
A.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 |
B.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 |
C.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
D.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
A.德、英、法、美 |
B.英、美、德、法 |
C.法、美、德、英 |
D.英、美、法、德 |
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 |
B.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 |
C.使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
D.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 |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
B.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D.为凯恩斯主义诞生奠定了基础 |
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
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 |
C.民营手工业渐成为主导 |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 |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
B.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
A.井田制度松动 |
B.世袭制度解体 |
C.抑商政策弱化 |
D.礼乐制度崩坏 |
A.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B.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
C.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
D.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
时期 | 经济政策 | 出处 |
汉文帝 |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 |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 | |
汉景帝 |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 范晔《后汉书·卷一》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
B.以.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
A.牛耕技术已经普及 |
B.北方农业相对发达 |
C.农具取得重大突破 |
D.政府重视精耕细作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
B.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
B.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
C.公司的出现导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
D.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A.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
B.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
A.批判专制统治 |
B.倡导人性解放 |
C.捍卫人道精神 |
D.追求民主法治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
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
A.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
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
C.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
D.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
A.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
B.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
C.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
D.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
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
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自由 |
C.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团结意识 |
D.希腊城邦重视政治历史传统 |
A.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 |
B.是平等与不平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 |
C.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 |
D.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4.选择题- (共2题)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MnO2(KCl) | 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
B | BaCl2 溶液(HCl) |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
C | CO2(CO) | 通入过量的氧气,点燃 |
D | Cu(CuO)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