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结束以来,欧盟一直致力于建立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但英国却始终对此保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欧盟日益强烈的建立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要求,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建立欧洲安全结构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得失之后认为,所有的防务和安全问题必须严格限定在政府之间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动来保持外部的利益和国内一致。英国认为,欧盟在政治结构上必须承认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成觅国之间国家利益的自然差异。而北约依然可以按照一种灵治的万式被其他组织或指挥体系使用,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危机。英国政府在两党的一致支持下,从一开始就不赞成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宣称的发展共同防务政策和建立“实际上的共同防务”的计划,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防务政策也持基本否定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 冷战结束以来,欧盟一直致力于建立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但英国却始终对此保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欧盟日益强烈的建立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要求,英国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建立欧洲安全结构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得失之后认为,所有的防务和安全问题必须严格限定在政府之间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国有充分的自由和机动来保持外部的利益和国内一致。英国认为,欧盟在政治结构上必须承认政府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成觅国之间国家利益的自然差异。而北约依然可以按照一种灵治的万式被其他组织或指挥体系使用,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危机。英国政府在两党的一致支持下,从一开始就不赞成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宣称的发展共同防务政策和建立“实际上的共同防务”的计划,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防务政策也持基本否定态度。
——摘编自王波《论英国对建立冷战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态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欧盟建立欧洲安全与防务体系所持消极态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遣使团通商,以壮国威,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但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和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本质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
材料一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遣使团通商,以壮国威,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但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贸易统制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出于特殊需要,通过政治力量人为地全面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和实践。对工矿、金融、商贸、田粮等方面实行全面的干预。贸易统制政策是战时经济政策,将平时经济纳入到战时统制的轨道,一切经济运转“都应该按照军事的需要去活动”。国民政府实行贸易统制,并按照本国的现实需要控制进出口,利于中国实现贸易自主;而战争的扩展及大国的卷入,也使得相关国家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在原有在华贸易体系被摧毁之后,或被迫或主动放弃相关权益。——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和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本质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山装是由孙中山设计而率先穿着而得名。1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1933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思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关重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材料中山装是由孙中山设计而率先穿着而得名。1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1933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思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关重要”。
——摘编自陈蕴莤《身体政治:中山装的诞生与流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2.简答题- (共1题)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桑弘羊出身于洛阳商人。洛阳处于汉朝中心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已发展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汉武帝时,豪商大贾们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改革。桑弘羊强调厉行法治的重要性,主张设法奸禁,也常称引儒书,饰以儒术。他认为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营工商业是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这种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就是他所说的“开本末之途”中的“开末”。但是,桑弘羊所要开的末,并非豪商大贾所经营的工商业,而是指在封建国家控制下的工商业。他认为,封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事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部门必须由封建国家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对于阻挠封建国家干预经济事务的豪商大贾,必须予以打击。他斥责豪商大贾为“不轨之民”,“困挠公利,而欲擅山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
材料 桑弘羊出身于洛阳商人。洛阳处于汉朝中心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已发展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汉武帝时,豪商大贾们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改革。桑弘羊强调厉行法治的重要性,主张设法奸禁,也常称引儒书,饰以儒术。他认为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营工商业是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这种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就是他所说的“开本末之途”中的“开末”。但是,桑弘羊所要开的末,并非豪商大贾所经营的工商业,而是指在封建国家控制下的工商业。他认为,封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事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部门必须由封建国家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对于阻挠封建国家干预经济事务的豪商大贾,必须予以打击。他斥责豪商大贾为“不轨之民”,“困挠公利,而欲擅山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政治经济思想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
3.单选题- (共8题)
5.
古罗马的旅客服务设施包括船舶、客栈、车马店三种,公元前2世纪,裁判官颁布了关于船舶经营人、客栈主、车马店主的承保责任的告示。它规定: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要对发生在其经营场所的盗窃行为对旅客承担责任。该规定
A.维护了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
B.可直接佐证罗马长途贩运业的发达 |
C.体现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
D.表明罗马人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6.
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对答一 |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
对答二 |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
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
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
7.
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合。”据此可知,当时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
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
D.大一统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8.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
B.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
C.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
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
9.
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A.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
B.遏制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
C.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各国 |
D.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
10.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
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
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
11.
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
B.社会经济的发展 |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D.等级制度的解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