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城”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城”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的诗歌体现出其怎样的政治理念?
(2)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这一措施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其中哪一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的诗歌体现出其怎样的政治理念?
(2)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这一措施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其中哪一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平行班2班、3班做
材料一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并从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一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并从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4.
阅读下列材料:重点班1班做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2.单选题- (共23题)
5.
梭伦改革宣布,废除债奴制,禁止雅典公民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A.缓和奴隶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
B.废除奴隶制,让奴隶获得自由 |
C.扩大雅典公民的基础 |
D.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6.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然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主要指改革中的
A.废除债务奴隶制 |
B.按财产定等级 |
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
D.实行陶片放逐法 |
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改革动摇贵族世袭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 |
B.实行系列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
C.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保护了平民利益 |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
8.
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
C.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D.伯利克里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
C.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D.伯利克里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9.
有观点认为,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使雅典社会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其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的举措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
B.给公职人员发津贴 |
C.推行陶片放逐法 |
D.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
10.
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用于经商,而是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
D.社会动荡,无法经营 |
12.
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
A.变法急于求成 |
B.打击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
C.统治者不支持 |
D.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
13.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
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
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
14.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
15.
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篷,左射右射必叠双。”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烧烤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
A. |
B. |
C. |
D. |
16.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18.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9.
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A.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 |
B.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 |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
25.
一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中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A.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者,其言多为污蔑之词不足采信 |
B.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 |
C.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分析要比其他人客观公正 |
D.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好友,势必为其寻找借口开脱责任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