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竞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1)德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引用有关文字加以说明。
(2)双方对当时一战的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请说明理由?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问题?
2.单选题- (共30题)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维护农奴制度 |
B.废除农奴制度 |
C.推翻沙皇专制 |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
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
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
D.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
①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工业化
②推动了俄国司法体系的近代化
③推动了俄国教育的近代化
④推动了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
A.减少变法的阻力 |
B.竭力拉拢维新派 |
C.捍卫专制制度 |
D.投机变法运动 |
A.日本重农抑商 |
B.资本主义萌芽 |
C.日本商业发展 |
D.封建统治动摇 |
A.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 |
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
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
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
A.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
B.农奴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
C.欧洲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的涌入 |
D.政府重视发展纺织业以增强其实力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代替
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A.幕府的建立推进了近代化 |
B.幕府力图建立法治社会 |
C.各藩必须听命于幕府将军 |
D.各藩藩主没有自主权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 B.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 D.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A.速战速决 |
B.两线作战 |
C.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 |
D.与德国国情不符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C.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
D.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
3.选择题- (共7题)
(2016•全国)已知O为坐标原点,F是椭圆C: (a>b>0)的左焦点,A,B分别为C的左,右顶点.P为C上一点,且PF⊥x轴,过点A的直线l与线段PF交于点M,与y轴交于点E.若直线BM经过OE的中点,则C的离心率为( )
(2016•全国)已知O为坐标原点,F是椭圆C: (a>b>0)的左焦点,A,B分别为C的左,右顶点.P为C上一点,且PF⊥x轴,过点A的直线l与线段PF交于点M,与y轴交于点E.若直线BM经过OE的中点,则C的离心率为( )
(2016•全国)已知O为坐标原点,F是椭圆C: (a>b>0)的左焦点,A,B分别为C的左,右顶点.P为C上一点,且PF⊥x轴,过点A的直线l与线段PF交于点M,与y轴交于点E.若直线BM经过OE的中点,则C的离心率为(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