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10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初等教育
代表人物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1.学校: 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 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培根弥尔顿洛克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1870 年《福尔特法案》: 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斯宾塞 赫胥黎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1918 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考核,被称之为“考课”或“课绩”,原则上是对于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既是对官员业绩的检查与督励,也是朝廷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在考课令文中,对于“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构成为“四善”。在考核各级官吏时,基本实行“三等考第”之制来评价官员任内表现,以特行升黜。宋廷要求在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地方官员要逐年申报任内业绩。宋代考课法实施中,“官给历纸,验考批书”。“历纸”即官员功过的明细登录单,“批书”即由负责部门核验填报的内容,是课绩定等的主要依据之一。课绩制度在其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课绩定等通常是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而非实际表现,对绝大多数官员书以固定的“常考”。能力、绩效互异,考第却无不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的考课制度。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影响广泛的和平主义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发誓,不让美国重演1917年卷入战争的过程,对所有与战争和军备相关的事务表示反对和厌恶。1935年2月,墨索里尼向意属东非增派军队。3月,德国公开宣布重振军备,法国为此延长士兵的服役期。这引起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对战争的恐惧,加上罗斯福提出和平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预算,便采取了新的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和平主义运动倡导者要求当局做出努力,尽快结束西班牙战争。和平主义者既要求美国不卷入战争,又要求政府为结束西班牙内战做出努力,这对联邦政府来说,确实很难予以满足。罗斯福只能在中立法的框架内施加政府的影响。"为确保同全国和平主义者的立场一致”,他必须谨慎行事。与孤立主义者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和平主义者认为,世界已进入 “单一的经济整体”,只有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合作,才能避免战争的暴力。
——摘编自熊伟民《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4.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站在系统演化的角度,社会的根本变迁就意味着社会系统从一种稳态演进到另一种稳态,它将同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发生相应的转变,并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根据材料,提炼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答题提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1题)

6.
公元前430年,雅典有三分之二的公民居住在农村,四分之三的城市公民在农村拥有地产。雅典耕地缺乏,公民内部有约五分之一的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外邦人可以在雅典经商、生活、可以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不能购置田产、买卖房屋,因此拥有土地是公民权的重要标志。这说明
A.拥有土地是享有公民权的必要条件B.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C.农业和工商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D.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低下,农民地位较高
7.
历史学家吴于廑指出:“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出自一个立法者。”材料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
A.法制趋于完备B.深受古罗马习惯法的影响
C.神权高于王权D.君权——定程度上受到约束
8.
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A.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9.
“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判断“全新的政治体制”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B.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C.法国的议会共和制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0.
央视《大国崛起·德国篇》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经登上高峰以后,就会把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材料中的“梯子”是指(   )
A.殖民主义B.自由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D.民族主义
1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
A.改善民生的理念
B.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
C.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D.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12.
1942年,蒋介石接见美军驻华司令史迪威时曾指出:“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担负责任;毫不存在任何权利和自私的观念。”材料暗示了
A.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
B.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
C.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D.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
13.
英国学者阿德诺•《托因比在942—1946年的远东》中指出:***在中共“七大”中虽然宣称不马上建立一个完全共产主义的中国,重申他过去建立一个联合政府的主张,但他坚定地宣布,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论述表明该学者
A.站在中共的立场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
B.用中国政府的视角看待中共战后的国家设计
C.客观地记述了中共“七大”关于中国发展的愿景
D.从第三方的视角看到了战后国共两党的对立
14.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15.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所学知识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16.
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C.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17.
图9为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据此可知英国
A.海上贸易发展迅速B.成为“世界工厂”
C.海上霸主地位确立D.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18.
有学者认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启蒙运动
C.代议制的确立D.工业革命
19.
近代前期,茶叶占出口商品的很大比例,用茶叶出口量来研究当时的出口业,具有较好的抽样意义。
1843-1860年五口岸茶叶出口数量 (单位:吨,以每三年合计统计)
年份
上海
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年份
上海
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1843-1845
2298
74149
 
 
 
1852-1854
60177
51529
12036
 
 
1846-1848
19959
88966
 
 
 
1855-1857
83996
30240
40159
 
 
1849-1851
46145
53161
 
 
 
1858-1860
62657
38405
53635
7076
1028
备注:1843年只有广州出口 8044吨
 
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
A.广州保持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B.机械制茶提高华茶产能带动其出口
C.《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D.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量少的主因
20.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在此,孟德斯鸠旨在说明
A.自由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
B.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C.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D.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基础
21.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22.
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
B.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C.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
D.并未推动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
23.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
24.
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25.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A.民族危机严重
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26.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4.选择题(共1题)

27.

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这段话主要表明他主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