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408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经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并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人文主义者热烈地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他们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摘编自《法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赎罪券的抨击立刻燃起了燎原之火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兴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要求。

2.单选题(共18题)

3.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4.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工商业环境宽松
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农工商协调发展
5.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6.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
7.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这说明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8.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
A.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
B.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
C.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D.人摆脱了基督教的信仰
9.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
B.科学精神
C.理性价值
D.自由权利
10.
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奋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对于《圣经》中所述的故事“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马丁·路德认为理解《圣经》的要旨在于
A.坚定信仰的引导
B.像孩子般的天真
C.排除教会的解读
D.承认自己的无知
11.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12.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13.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14.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进化论的社会化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B.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15.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6.
在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时,某思想家依据《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把社会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特点是
A.提倡西方共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
B.利用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C.运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
D.传播君主立宪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C.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18.
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19.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反抗外来侵略
20.
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
A.加强专制王权B.与法国争夺殖民霸权C.打击教会神权D.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