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管理策略及应对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灵活性、适用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代中央王朝所奉行的“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根本准则是君权至上,故所谓“天下一体”,也皆为王土王臣,所谓“因俗而治”,不过是给各族统治者以本民族习惯方式继续压迫本族人民的特别代理权。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族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推荐自己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和民族自治地方事务的权力。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治理价值上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回归前澳门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分析其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为推动澳门发展所采取的方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国家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策略。
材料一 历代中央王朝所奉行的“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根本准则是君权至上,故所谓“天下一体”,也皆为王土王臣,所谓“因俗而治”,不过是给各族统治者以本民族习惯方式继续压迫本族人民的特别代理权。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族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推荐自己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和民族自治地方事务的权力。
——摘编自李贽、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制度创举》
材料二 在澳门,96%是中国人,2%是葡萄牙侨民,1%以上是葡中混血儿。然而,由于中文不是官方语文,占人口多数的中国人不能在正式场合使用中文,难以同管制机构沟通,更难以担任政府公职或得到地位提升。澳门的司法系统也完全依附于葡萄牙司法机关,加上多元的法律形式,形成了澳门法律多而杂、体制不合的局面。——李英《澳门平稳过渡的三大难题与对策》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治理价值上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回归前澳门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分析其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为推动澳门发展所采取的方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国家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策略。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贵族对农奴制的认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改革的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在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
材料二 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为了帮助农民赎买土地,政府成立了农民土地银行向农民贷款,农民可在49年内还清货款,但要支付高额利息.——摘编自袁丽丽《<俄国1861年改革>一课的再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贵族对农奴制的认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改革的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在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7题)
4.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描述:“两支舰队于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的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1艘军舰。”此次战役的直接影响是 ( )
A.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 B.京津地区被列强武装控制 |
C.激发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5.
发生于1919年的某一运动“……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一运动 ( )
A.促成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 |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D.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
6.
近代某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该宣言发表后进行了下图的军事行动。该军事行动是 ( )


A.土地革命 | B.渡江战役 | C.北伐战争 | D.武昌起义 |
7.
下列是20世纪30年代《申报年鉴》对当时日军的某一侵华事件作的细节记录。该事件是 ( )
十八日夜半:皇姑屯与辽宁总站间,日兵包围道房强取工具,毁路轨。
十九日上午八时:营口,日兵袭占车站,取去路款,缴路警械。
……
二十一日上午七时:大虎山,日飞机先后三架投弹,并以机枪扫射。
二十二日下午二时:通辽四洮路,到日兵车一列,向南站发重炮三发。
十八日夜半:皇姑屯与辽宁总站间,日兵包围道房强取工具,毁路轨。
十九日上午八时:营口,日兵袭占车站,取去路款,缴路警械。
……
二十一日上午七时:大虎山,日飞机先后三架投弹,并以机枪扫射。
二十二日下午二时:通辽四洮路,到日兵车一列,向南站发重炮三发。
A.九一八事变 | B.华北事变 | C.卢沟桥事变 | D.淞沪会战 |
8.
战前,双方正规部队的兵力大致相当,其后政府又损失了50万人的军队,其中30万人被俘,其余非死即伤。司令黄伯韬和邱清泉阵亡,黄维和杜聿明被俘。这一失败消除了政府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主要防线,扫除了共产党南下长江和渡江作战的最后一个主要障碍。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淞沪会战 |
9.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 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
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 | 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
10.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一批议员,谈及中国事态时说:当森林中有一棵大树倒下,在飞扬的尘埃落定以前,人们无法看清破坏的程度。当时“中国事态”最可能是
A.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
B.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C.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已被基本消灭 |
D.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束 |
11.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一般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日渐增多。牌位变化反映民间信仰
A.天地亲师崇拜无改变 |
B.依旧以天地为大 |
C.家国观念发生了变化 |
D.深受佛教的影响 |
12.
晚清有一则轶事:太平军的某次军事行动产生了爆炸性的国际影响,照英国驻上海领事的说法,清王朝的灭亡,看似就是分分钟的事。每次咸丰召集群臣开会,刚说了形势严峻,朝堂上便哭声震天。“太平军的某次军事行动”应是
A.金田起义 |
B.定都天京 |
C.北伐 |
D.西征 |
13.
咸丰(1831—1861年)十年,奕诉曾上奏道:“自开城后,该二国带兵二万余,分踞京城,所有城内仓库及各衙门,彼亦深知。倘有包藏祸心,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似属可信。”奕诉上奏所指的事件
A.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
C.刺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使得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14.
1861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
A.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
B.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C.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
D.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
15.
“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材料反映的是
A.南昌起义 |
B.八七会议 |
C.秋收起义 |
D.遵义会议 |
16.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A.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
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17.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
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
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
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
18.
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
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
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
19.
广西河池市屏南乡合寨村在1980年草创了我国第一个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成立之初,村内农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本村工作,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支持,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使村民专心搞农业生产。这反映了
A.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尝试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
D.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巩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