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海港广州起航,先驶向东南亚各国,然后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亚印度半岛沿海港口……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在中外经济交往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以丝绸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物产大量运往西方各国……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为中外客商从事贸易提供种种优待和方便。由此,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它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也大大增强。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宋元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外经贸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货物总额不仅创新高,而且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评价。
材料一、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海港广州起航,先驶向东南亚各国,然后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亚印度半岛沿海港口……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在中外经济交往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以丝绸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物产大量运往西方各国……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为中外客商从事贸易提供种种优待和方便。由此,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它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也大大增强。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宋元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外经贸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货物总额不仅创新高,而且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编自《古代丝绷之路》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朱步冲《西方国家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评价。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钱穆《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梁启超强调:“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孙中山则主张:“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翟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梁启超强调:“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孙中山则主张:“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翟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4题)
4.
《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A.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
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 |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
6.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
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
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