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材料二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材料三 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捃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
(3)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2.单选题- (共13题)
A.农民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徭役 | B.农民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 |
C.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为官府服徭役 | D.农民可以向政府交纳钱或粮代替交纳绢或布 |
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③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
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
A.诸子“百家争鸣” |
B.始皇帝焚书坑儒 |
C.汉武帝独尊儒术 |
D.司马迁撰《史记》 |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
B.“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
D.“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
A.注重实验 |
B.理论探究 |
C.注重实用 |
D.适可而止 |
A.“颜柳二公书尤多” |
B.“唐之文章称韩柳” |
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
D.“李杜诗篇万口传” |
A.词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发明 | B.词的格调不高,为士大夫不耻 |
C.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 | D.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
B.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
D.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
3.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