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美国农业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而苏联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则始于列宁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美国颁布《农业组织部法》,给予人民以合法的土地产权,通过《宅地法》向那些在当地居住并耕种5年以上、年满21岁的个人或户主免费提供160英亩的公有土地,确立和巩固了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
1862年美国设立了农业部,配备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美国驻各国的使馆也都设农业参赞,负责搜集和引进外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良种。《莫里尔法》规定各州政府可拍卖联邦公有土地筹集资金,举办至少一所设有农业和机械课程的学院,用以发展农业教育。随后,各州政府逐步成立了许多农学院,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置农业专业和学院。除了设立正规的农业学院,政府还拨款资助各州开办职业学校,对成年人普及农业职业教育。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通过《土地法令》《土地社会化法令》等法令,确立了土地国有制和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将地主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平均分配给农民。
1919年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和强制劳动。进一步加强对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建设。但这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的集体化运动并没有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按劳分配,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有限度的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1922年11月又通过《土地法典》,允许农民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土地使用的形式,重新恢复小农经济。1924年又粮食税改为货币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评美国、苏联两国农业现代化起步的作用。
(3)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美国颁布《农业组织部法》,给予人民以合法的土地产权,通过《宅地法》向那些在当地居住并耕种5年以上、年满21岁的个人或户主免费提供160英亩的公有土地,确立和巩固了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
1862年美国设立了农业部,配备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美国驻各国的使馆也都设农业参赞,负责搜集和引进外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良种。《莫里尔法》规定各州政府可拍卖联邦公有土地筹集资金,举办至少一所设有农业和机械课程的学院,用以发展农业教育。随后,各州政府逐步成立了许多农学院,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置农业专业和学院。除了设立正规的农业学院,政府还拨款资助各州开办职业学校,对成年人普及农业职业教育。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通过《土地法令》《土地社会化法令》等法令,确立了土地国有制和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将地主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平均分配给农民。
1919年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和强制劳动。进一步加强对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建设。但这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的集体化运动并没有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按劳分配,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有限度的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1922年11月又通过《土地法典》,允许农民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土地使用的形式,重新恢复小农经济。1924年又粮食税改为货币税。
——以上材料根据邹书源《美国和苏联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美国、苏联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评美国、苏联两国农业现代化起步的作用。
(3)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2.
材料:太空技术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内容。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美国朝野一片惊优,纷纷思考:为什么苏联的科技超过了我们?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认为:“苏联在技术上的突破,正是因为苏联建立了能够增强苏联技术优势所需要的教育制度。”这些反思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在1957—195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至少80項关于教育的法律。最重要的是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它建立了国防学生贷款计划,提供研究生奖学金,鼓助高教机构建立“现代外语教学中心”。美国大力发展社区学院,1960年,加利福尼並州通过《加利福尼变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将社区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之一。此外,还大力发展了研究生教育。这次改革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国际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基站教育保程改革运动的开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这次高教改革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中期美国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这次高教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1题)
3.
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分部落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标明他们的家世;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马拉松之战中牺牲的194名战士,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个人。这体现了雅典的
A.公民意识 |
B.平等意识 |
C.和平意识 |
D.人文意识 |
4.
“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公平和公正 |
C.谨慎履行契约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5.
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
A. 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A. 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6.
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93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A. 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 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 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A. 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 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 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7.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曾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该言论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当时仍受英国控制
B. 宪法制订面临重重阻力
C. 独立后的美国邦联松散
D. 人民主权原则已得到宪法肯定
A. 美国当时仍受英国控制
B. 宪法制订面临重重阻力
C. 独立后的美国邦联松散
D. 人民主权原则已得到宪法肯定
8.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
D.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
9.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
10.
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
12.
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
B.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
C.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
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
13.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并未使全球经济平衡发展 |
B.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 |
C.加速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
D.并未给世界经济带来福音 |
14.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笔下“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对西方文明的忧虑 |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
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
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
15.
下图是1375~1825年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

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

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
B.亚洲地区经济停滞不前逐渐走向了没落 |
C.从16世纪开始西方消费水平已高于东方 |
D.工资上涨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 |
16.
美洲很多国家将10月12日命名为哥伦布日,并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但在美国一些地区,如加州伯克利,这一天被称为“原住民日”。委内瑞拉从2002年开始把这个节日称作“原住民抵抗日”。这说明
A.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
B.历史是非模糊莫辨 |
C.不同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
D.观念冲突难以弥合 |
17.
1870年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4.6倍,同期的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而英国为14%。这反映了
A.德国的经济工业化已完成 |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
C.英国已失去殖民帝国地位 |
D.德国与英法的矛盾面临激化 |
18.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
19.
古希腊悲刷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这表明
A.悲剧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水平 |
B.古希腊人主张服从命运安排 |
C.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 |
D.戏剧是古典人文主义的载体 |
20.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这实际上反映了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
B.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
C.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
D.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 |
21.
18世纪以前,“古代中国”在西方人的笔下可说是尽善尽美,但自19世纪以来,英、美基督徒却将其变成了诈骗、不公正、没有灵魂、杀婴、奴隶、仇外主义、否认真理的代名词。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反映出
A.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
B.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日益深入 |
C.西方经历了剧烈的观念变动 |
D.西方世界兴起和中国的衰落 |
22.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