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
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
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
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
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
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一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
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
的情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
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
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
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
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
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一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
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
的情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2.
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
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
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
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
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
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
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
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
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
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
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
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
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
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
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2)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
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材料一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
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
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
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
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
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
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
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
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
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
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
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
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
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
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2)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
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2.论述题- (共1题)
3.
社会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雅典,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公民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政策的最终推出和执行也往往以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为准。
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国中上层贵族及国人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联结。他们是统治宗族的成员,皆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君主废立、贵族派系斗争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利;有财富拥有权;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与国人相比,野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不能参与政治、当兵作战,原因即在于他们是被征服的部族或沦落的罪犯。
——摘编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等
材料二清前期基层社会的管理通过保甲来实施,保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在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中,晚清政府设计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方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城镇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和乡董、乡佐,负责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
——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1)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和雅典的公民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他们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与清前期相比,晚清政府如何设计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你如何
评价这种设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雅典,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公民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政策的最终推出和执行也往往以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为准。
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国中上层贵族及国人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联结。他们是统治宗族的成员,皆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君主废立、贵族派系斗争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利;有财富拥有权;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与国人相比,野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不能参与政治、当兵作战,原因即在于他们是被征服的部族或沦落的罪犯。
——摘编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等
材料二清前期基层社会的管理通过保甲来实施,保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在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中,晚清政府设计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方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城镇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和乡董、乡佐,负责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
——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1)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和雅典的公民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他们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与清前期相比,晚清政府如何设计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你如何
评价这种设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3.单选题- (共26题)
4.
《十二铜表法》规定,提起“请求返还所有物的诉讼”时,必须携带有争执的实物到庭。如果物品不便携带,要拿出能代表其实物的一些东西如土块或树枝,同时当事人在诉讼时要用一根木棒触到该实物。该项规定说明罗马法
A.注重维护公平、公正 | B.注重司法程序和形式 |
C.主要保障贵族的利益 |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5.
公元212 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发敕令,给予帝国的全体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罗马的法律成为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其带来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罗马帝国经济发展 ②推动了罗马政体的转变
③缓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③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
①有利于罗马帝国经济发展 ②推动了罗马政体的转变
③缓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③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6.
光荣革命后,詹姆士二世携王子逃亡法国。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一份决议,宣布“詹姆士二世已背弃了国王和人民之间的原始契约,力图颠覆王国宪法,而且业已离国出走,自行退位,致使王位虚悬”。这一决议
A.保证了英国民众的政治权力 |
B.为迎立威廉和玛丽为国王提供依据 |
C.明确了限制王权的政治主张 |
D.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政体 |
7.
1649 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共和国在英国建立。之后,克伦威尔大权独揽,对内建立护国公政体,对外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争雄。克伦威尔的做法
A.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 B.维护了英国革命成果 |
C.沉重打击了专制统治 | D.保证了议会行使权力 |
8.
以下是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中第三讲的目录
其中的序号2.空白处的标题应该是

其中的序号2.空白处的标题应该是
A.美利坚民族的初步形成与觉醒 |
B.由联合殖民地到邦联 |
C.制宪会议与国体之争 |
D.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和特点 |
9.
西方学者在评论拿破仑的统治时指出:“它牢牢树立了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给法国带来了法律和司法上的统一。它还保证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赋予了个人签订合同和拥有财产的权利。”能为这一评论提供依据的是
A.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大革命以来的社会动荡 |
B.《民法典》确立新的社会主义和财产规范 |
C.对外战争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精神 |
D.帝国的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
11.
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命名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日本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
C.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日本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
C.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抗日战争时期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是
A.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 |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C.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
D.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 |
13.
1946年7月,王树声率领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胜利完成中原突围。中原突围
A.为双十协定的签订奠定军事基础 |
B.有利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C.为推进解放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
D.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重点进攻 |
14.
(题文)解放战争后期,***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 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说明当时


A.解放军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
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
15.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一届人大认识正确的是
①背景是“三大改造”的深入开展
②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①背景是“三大改造”的深入开展
②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6.
2015 年11 月7 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引起世界瞩目。下列选项中有利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是
①“一国两制”的制定 ②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③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①“一国两制”的制定 ②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③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8.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
②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
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④ 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
②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
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④ 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④ |
19.
15 世纪,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亨利王子创办了专门的水手航海学校,从1418 年开始步步推进沿西非海岸的探险活动。1487 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10 年后达·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抵达印度。葡萄牙的航海活动
①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②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③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 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①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②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③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 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1.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飞跃,它还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阶级对立冲突加剧 |
B.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工人生活全面改善 |
C.国家实力迅速增长,政府权力日益加强 |
D.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民主制度普遍受挫 |
23.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社会若要和平就必须要有社会契约,社会是一群服从于一个人的维权之下,而每个个人将刚刚好的自然权力交付给这威权,让它来维持和平、抵御外敌。掌握这个权力的政府,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都是人们必须服从的绝对威权。据此判断,霍布斯是
A.启蒙运动的先驱 | B.君权神授的辩护者 |
C.天赋人权的首倡者 | D.君主立宪的支持者 |
24.
当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本可逃走,但他认为,逃走是不正义的行为。他本人已经知道何为正义,所以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苏格拉底认为,法庭对他做出不正义的审判乃是出于无知。上述分析可以用来解释以下哪一观点
A.美德即知识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C.“哲学王”治国 |
D.理念是真实永恒的 |
25.
1454 年,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所著的《人的灾难》时写道:“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这反映了作者
A.认为人与神是平等的 | B.主张放弃基督教信仰 |
C.倡导进行宗教改革 | D.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
26.
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
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 |
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
D.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
27.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十分突出。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
④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
④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28.
1956年***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末期取得的文艺成果有
①《茶馆》
②《蔡文姬》
③《沙家浜》
④《青春之歌》
①《茶馆》
②《蔡文姬》
③《沙家浜》
④《青春之歌》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