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材料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重点班1班做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3.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
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
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4题)
4.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
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
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
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
5.
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可将其认为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物名字写在陶片上。如果某人得票超过半数,就会被放逐国外十年。此制度开创于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查理一世执政时期
D. 拿破仑执政时期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查理一世执政时期
D. 拿破仑执政时期
7.
14—16世纪,西欧天主教会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①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
③封建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文艺复兴运动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和禁欲说教
①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
③封建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文艺复兴运动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和禁欲说教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9.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 |
B.划分四个选区 |
C.划分公民等级 |
D.设四百人会议 |
11.
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这一措施
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
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
③有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
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
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
③有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2.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
13.
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
B.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
14.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6.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
C.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17.
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及商品经济发展
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③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及商品经济发展
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③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
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
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
④两国统治者都把发展资本主义放在首位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
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
④两国统治者都把发展资本主义放在首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21.
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
C.封建制度解体 |
D.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
22.
明治时期,日本外相井上馨认为:“只有实现西欧化,我国才能同西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独立、富裕起来。”与此观点不符合的是
A.殖产兴业 |
B.文明开化 |
C.废藩置县 |
D.自由择业 |
26.
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