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92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3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透露了这样做的目的:“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材料二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实践活动……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铺路开道……中国近代变法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在实施变法之初,就已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并力图将其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
(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西方哪些主要的“政治理念”?他们是否将这些“政治理念”都“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如由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

——黄遵宪评戊戌变法

材料二 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做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万余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请思考:
(1)材料一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
武士阶级的变化是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土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

——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材料三: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对“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2.单选题(共19题)

4.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5.
《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6.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7.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8.
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可知,“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A.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针贬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9.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并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运动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深厚的封建色彩
10.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农奴制度
②设立议会机构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
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D.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2.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13.
日本中下级武士走上政治舞台时,提出的口号是
A.“尊王攘夷”B.“大政奉还”C.“除君侧之奸”D.“辞官纳地”
14.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15.
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6.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搞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17.
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18.
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邵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19.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B.企业管理制度
C.政治制度D.教育制度
20.
维新变法法令中“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特别有利于哪一阶级参政
A.地主阶级B.资产阶级C.农民阶级D.封建官僚
21.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22.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3.选择题(共3题)

23.读图,漫画《同价不同票》。漫画中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票价应以铁路部门提供服务的价值为基础
②无座乘客与有座乘客已享受到同样的服务
③无座票与有座票按同价出售违背价值规律
④服务性商品的价格应该由其使用价值决定
24.

若在象棋盘上建立直角坐标系,使“将”位于点(1,﹣1),“象”位于点(3,﹣1),则“炮”位于点(  )

25.

已知a﹣b=﹣3,c+d=2,则(b+c)﹣(a﹣d)的值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