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成成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材料一: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材料二(拿破仑)将法国分为九十八个行政区,它们彼此都不是独立的,也是受到中央的控制,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针对革命后,国家仍然存在的激进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风潮以及保王党分子的叛乱一律加以镇压,但保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逃亡贵族回国,分封新贵族,建立一整套朝臣制度和宫廷仪式。
——《世界通史》剑桥版
材料三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546条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拿破仑法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帝国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实施材料二中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拿破仑对法国做出的贡献和法兰西帝国的性质?
材料一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材料二(拿破仑)将法国分为九十八个行政区,它们彼此都不是独立的,也是受到中央的控制,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针对革命后,国家仍然存在的激进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风潮以及保王党分子的叛乱一律加以镇压,但保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逃亡贵族回国,分封新贵族,建立一整套朝臣制度和宫廷仪式。
——《世界通史》剑桥版
材料三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546条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拿破仑法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帝国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实施材料二中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拿破仑对法国做出的贡献和法兰西帝国的性质?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剑是维护自由的最后手段,一且自由得到确立,就应该将它放在一旁。我最大的期望是看到人类的苦难——战争——自地球上消失。
——华盛顿
材料二 1948年1月13日~18日,甘地举行一生的最后一次绝食。甘地在结束最后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如果我们记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
——(法)米尼克·拉皮埃尔、(美)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
材料三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只要人被有计划地训练来对人类犯罪,这样造成的心理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导致大灾难。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拒绝会有助于准备战争或者以战争为目的的任何行动。
——摘编自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盛顿是怎样看待战争与自由的关系的。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甘地怎样的思想主张?甘地的思想对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 剑是维护自由的最后手段,一且自由得到确立,就应该将它放在一旁。我最大的期望是看到人类的苦难——战争——自地球上消失。
——华盛顿
材料二 1948年1月13日~18日,甘地举行一生的最后一次绝食。甘地在结束最后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如果我们记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
——(法)米尼克·拉皮埃尔、(美)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
材料三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只要人被有计划地训练来对人类犯罪,这样造成的心理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导致大灾难。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拒绝会有助于准备战争或者以战争为目的的任何行动。
——摘编自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盛顿是怎样看待战争与自由的关系的。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甘地怎样的思想主张?甘地的思想对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材料一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2.单选题- (共41题)
5.
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 B.加强中央权力 | C.巩固联邦制 | D.保障各州的权利 |
6.
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忧喜交加的日子:刚颁布的《拿破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享有的民事权利,但已婚妇女仍未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比较确切的评价是
A.进步意义大于缺陷 |
B.歧视妇女一无可取 |
C.因有局限无法实行 |
D.长久实行没有改变 |
7.
1802年拿破仑发表演说:“现在有了一个政府,有了各种权力机构,但此外全国还剩下什么呢?一盘散沙。……如果我们不在法国的土地上放下大堆大堆的花岗石作为基础,我们是建立不起共和国的。”以上材料反映拿破仑( )
A.竭力维护共和制 |
B.力图强化中央集权 |
C.企图复辟封建帝制 |
D.力主对外扩张,建立一统欧洲的大帝国 |
8.
下列符合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有
①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不放弃追求现实的幸福
②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不存在理念世界
③物质受到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
④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①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不放弃追求现实的幸福
②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不存在理念世界
③物质受到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
④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④ |
9.
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
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 |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
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
10.
亚里士多德曾对一位学生说:“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学说( )
A.政治学说 | B.教育学说 | C.伦理学说 | D.逻辑学 |
12.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
13.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
14.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
16.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
18.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
19.
(08全国卷I,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
22.
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该谈话回答的当时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最主要是
A.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C.国家统一问题 | D.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
23.
(题文)恩格斯说:“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A.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
B.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
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
D.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
24.
华盛顿去世以后,亚伯拉罕·林肯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给太阳增添光辉或给华盛顿的名字增添荣耀都是不可能的。”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借太阳的独一无二批评华盛顿的专制 |
B.表达对华盛顿的哀思 |
C.告诫人民不要过多抬高华盛顿的地位 |
D.极言华盛顿所得荣誉之多 |
25.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恩格斯青年时期树立“帮助劳动人民”的人生观,列宁中学时代树立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的信念,***长沙求学时立志 改造社会。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为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是
A.为人类谋幸福 | B.以科学促发展 | 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D.实现普选权 |
28.
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下列对甘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 |
B.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
C.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不抱有任何幻想 |
D.甘地的斗争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
29.
萧功秦认为:“邓小平……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基于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与信息知识的有限性,通过试错反弹来找到通往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经验主义思想。”以下言论充分体现萧功秦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摸着石头过河 | B.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31.
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护国主实际上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
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的独裁统治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护国主实际上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
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的独裁统治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32.
拿破仑晚年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役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你认为拿破仑这样说的原因是
A.滑铁卢之战,使拿破仑前功尽弃 |
B.四十次胜仗,徒有虚名,微不足道 |
C.《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
D.《民法典》代表法国人民的利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拥护 |
33.
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领访问团抵达南京,正式开始其在大陆的“和平之旅”。 期间北京大学学生打出“中山不死,国共求同”的标语欢迎连战访问大陆。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
A.召开了国民党一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
B.曾经消除了国共两党存在的意见和分歧 |
C.接受了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主张 |
D.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
35.
“布尔什维克一发现自己处于俄国的主人地位,就面临着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挑战;关于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过去已宣传很久了。他们很快便发现,他们对迎接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任何模式可循。”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迎接“这一挑战”的最初措施是
A.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 B.新经济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农业集体化 |
36.
“此英杰怀尧舜之德,领国兵攻敌,令国民雍睦,尽心竭力,致救其民也。自从拯援国释放民者,不弄权而归庄安生矣。”1837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论》中所说的“英杰”是指
A.华盛顿 | B.凯末尔 | C.克伦威尔 | D.拿破仑 |
37.
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 B.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
C.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
38.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恢复经济、缓和矛盾 |
C.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 D.逐步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
39.
“惟有哲学家能够很好地理解完全的现实,所以他们能够根据正义的表象和理念去设计政策,因此他坚持认为最好的国家要么是由哲学家作为国王进行统治,要么国王本人就是哲学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针对古希腊政体弊端“他”提出上述主张 | B.“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
C.材料体现了“他”理想国的思想 | D.“他”的哲学思想主张理念论 |
42.
柏拉图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被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所广泛接受的是
A.道德和政治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 |
B.正义的原则对于个人、阶级、国家是一样的 |
C.要实现理想国,必须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 |
D.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 |
43.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这表明康熙帝主张
A.民族团结平等 | B.民为邦本 | C.强化中央集权 | D.兵农合一 |
44.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放言》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该诗体现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
B.历史人物的真伪难以辨别 |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能否抵制流言 |
45.
史书有不同的体裁: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典章体。你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要想了解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生平事迹,最好参考上述哪一体裁的史书
A.纪事本末体 | B.编年体 | C.纪传体 | D.典章体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41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