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390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为官道德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勒匪懈。”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鰥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荷无其功,不要充数。”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

——摘自余华清《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亚洲、非洲出现了大量的民族独立国家。受亚非会议精神的鼓舞,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反对美、苏等大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张加强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1961年,南斯拉夫等国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要求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实现持久和平。从此,不结盟运动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此后,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他们反对霸权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反对战争威胁,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实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摆脱新老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压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摘编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部《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作用。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程荫南
湖北人。1902-1905、1911-1915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修习普通科和法律。在日本期间,他先后翻译或写作了《新式数学教科书》《数学问题解式》等系列数学著作,在国内数学界享有盛誉。民国初年,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佥事,湖北省参政员等职,但是由于他痛恨当时的官场腐败和军阀统治,所以基本上没有履职,过上隐居生活。1937年,听到日本侵华的消息,忧忿而死。
隐居家乡期间,他于1919年纂修了家谱。在“自序中写道:自欧化东渐以来,少年……奢谈国家主义,鄙弃家庭制度……举数千年遗传之国性,一蹴推翻之,不知西方虽无家族之制而其所谓民族主义膨胀于各地者,亦家族主义之蜕化而扩充之也。见在民国更新,合五大民族倡言同胞,亦西人民族主义之意……
(1)程荫南的历史活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简要分析程荫南主要历史活动的历史背景。
(2)简要归纳并评价程荫南在家谱“自序”中的主要观点。

2.单选题(共8题)

4.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
A.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C.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5.
1839年,时年20岁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当时俄国沙皇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相爱,引起了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限,这场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议
会对国王婚恋生活的干预表明
A.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依然存在B.议会权威高于国王权威
C.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D.传统等级观念十分浓厚
6.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7.
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新的经济形态萌芽B.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C.政府税收大幅下降D.君主专制受到影响
8.
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B.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9.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0.
1912年,中华书局提出“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理念。这一理念意在
A.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B.促进人民大众觉醒
C.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D.宣传教育救国思想
11.
1891年正在访问的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了日本
A.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B.行政权与司法权对立
C.极端民族主义抬头D.确立了责任内阁体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