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86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侧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悲惨的失败,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日本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期发生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和天皇专制的国体,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尚难以割舍与封建传统的粘着性。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宣扬儒教伦理,将继承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伦理奉为保持日本民族的“醇风美俗”。同时还将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在一起,与天皇制的国家观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渊源不断的血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度”集合而成的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长。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原来作为民间规范而盛行的“家族制度”法制化。1898年出台的明治民法,基本继承了幕府时代封建武士阶级“家族制度”的衣钵,户主权、家督继承和男尊女卑构成了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三大支柱。

——编自田晓虹《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家族国家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家族国家观”影响下,明治政府在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家族国家观”的特征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3.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农民起义还是孤立分散的。自发的“骚动”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了。实现废除农奴制的不是起义的人民,而是政府。因为政府在克里木战争失败以后,看到农奴制根本不可能再保存下去了。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材料二  1854~1887年部分省区土地价格的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自由市场上每俄亩土地价格
1863~1873年
1882年
1887年
沃罗涅日
25.93
33.11
69.26
41.07
53.87
82.41
库尔斯克
30.14
40.91
75.55
40.42
81.78
112.22
 

——李桂英《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改革,是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对农民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在当代人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

2.单选题(共9题)

4.
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修正的原因是
A.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5.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收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诉求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6.
(英)约翰·汤姆逊曾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该“敌对”行为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7.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8.
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冲记载:“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以上叙述反映了
A.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
D.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
9.
解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下列有关这次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C.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
D.是相持阶段对全局胜败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
10.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中关于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②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③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④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2.
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制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这一场景应发生于
A.战略反攻时期
B.淮海战役时期
C.平津战役时期
D.渡江战役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