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东济宁市邹城二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85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一一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
化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4分)
2.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地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1)马克思为何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2分)
(2)为什么说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6分)
(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6分)

2.单选题(共25题)

3.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4.
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D.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5.
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
A.是否反对民族压迫B.是否反对封建统治
C.是否反对军阀统治D.是否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6.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7.
1861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农民仍然很穷困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8.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9.
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
A.广大农民B.中下级武士
C.新兴地主D.高利贷者
10.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11.
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燔诗书而明法令”
12.
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D.封建统治腐朽
13.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14.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评述正确的是
①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④都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15.
“惠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如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理财和军事措施  
②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③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④王安石变法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
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
B.阿里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进程
C.阿里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通过改革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17.
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就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
18.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型题目。其中不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B.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孝文帝——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D.王安石变法——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19.
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没有使本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A.B.C.D.
20.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1.
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22.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今天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3.
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24.
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凯末尔革命成功的突出特点是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B.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主要表现在
A.资源被掠夺B.人民被欺压
C.领土被肢解D.君主被废弃
26.
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B.争取印度的自治
C.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 D.提高印度民族自尊心
27.
下列有关于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评价正确的是
①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②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人民团结
③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④束缚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3.选择题(共15题)

28.被鲁迅先生赞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是(    )
29.被鲁迅先生赞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是(    )
30.某历史爱好者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31.某历史爱好者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32.小莉周末一家乘车外出行至某隧道前,看到路边的如图所示的信息.据此可知,根据交通规则,车(车长可忽略)通过隧道的时间至少需要(   )

33.请你读出下图所示的各测量工具的示数,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木块的长度是{#blank#}1{#/blank#}cm;物体的重力为{#blank#}2{#/blank#}N.

34.请你读出下图所示的各测量工具的示数,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木块的长度是{#blank#}1{#/blank#}cm;物体的重力为{#blank#}2{#/blank#}N.

35.如图是甲、乙两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3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37.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38.圆圆1~7岁的年龄、身高情况如下表:

圆圆的年龄与身高成比例吗?(填成或不成){#blank#}1{#/blank#}

39.圆圆1~7岁的年龄、身高情况如下表:

圆圆的年龄与身高成比例吗?(填成或不成){#blank#}1{#/blank#}

40.下面相关联的两种量 
41.有大、小两个正方体,棱长分别是5厘米和2厘米.大、小正方体棱长的比是{#blank#}1{#/blank#};大、小正方体体积的比是{#blank#}2{#/blank#};大、小正方体表面积的比是{#blank#}3{#/blank#}.
42.有大、小两个正方体,棱长分别是5厘米和2厘米.大、小正方体棱长的比是{#blank#}1{#/blank#};大、小正方体体积的比是{#blank#}2{#/blank#};大、小正方体表面积的比是{#blank#}3{#/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7